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7月18日至19日,邵丽文学创作研讨会暨新世纪以来的河南文学研究论坛在河南新乡举行。论坛围绕邵丽新作《黄河故事》《金枝》的创作追问,中原作家群“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的积蓄,新时代文学讲好“黄河故事”和地域作家群研究如何突破等问题展开了多层次的讨论和交流。
此次论坛由我校文学院、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邵丽,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南飞雁,郑州师范学院校长孙先科,我校副校长马治军出席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18日上午,邵丽文学创作圆桌论坛举行。我校文学院院长赵黎波介绍了与会的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主持圆桌论坛。
李敬泽认为,邵丽是一位具有强大文化自信和性别自信的作家。邵丽的写作直面了当代史的叙述难题,在时代变迁中重建了当代的家族叙事。邵丽面对的生活世界不是《白鹿原》的传统家族世界,而是一种具有革命史背景的当代经验。他强调,要警惕自动化的、对号入座式的对作家和文本的理解,要尊重作品和文本中本身的矛盾、断裂和不自洽,以理论家、批评家的素养描述邵丽写作的丰富性和价值所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指出,邵丽的一系列作品具有本色、本真、本性的色彩。《黄河故事》与《金枝》处理了革命史与“我”的家史之间的关系,其作品为“中原书写”增添了大气、精细、富有隐喻性的内容。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认为,邵丽不断开创新的创作题材,有着不断同历史对话的巨大勇气。邵丽《黄河故事》的特色在于将黄河故事同世俗生活关联起来,讲述了家族史和女性自强自立的命运历程。孙先科从小说叙事学角度指出,《黄河故事》的叙述机制具有独特性。作家在追求真实性的道路上,巧妙地设置了“我”的多重身份,整合了个体经验与家族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认为,邵丽的创作在世情小说与现实主义之间确定了定位。杨庆祥回忆了邵丽采风经历中在黄河边大哭的场景,认为这是其生命史与写作史当中的关键性的时刻。邵丽小说触及的寻根和寻父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作为“同一代人”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注意到,《金枝》英译为“出身高贵”,表明小说叙述者对家族认同具有一种自豪感。这种强大的叙述感觉,统摄了一些尚未剪辑好的粗糙的人物素材和叙事缝隙。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指出,邵丽小说塑造的小说角色带有很强的作者视角。小说不只是讲故事,视角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伦理问题。
邵丽从作家创作经验出发对圆桌论坛作了回应,并感谢与会专家的评点。她从两部作品的创作历程讲起,认为小说家要不断尝试、不断变化,小说创作的技术性处于无形之中。同时,邵丽还表达了对广大读者支持的感谢之情。
在论坛分组研讨环节,两个小组分别围绕邵丽新作《黄河故事》《金枝》研究、中原作家群研究展开。围绕相关话题,共有48位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体会。两个小组分别由孙先科教授和河南师范大学周惠副教授主持,河南大学武新军教授和郑州大学李勇教授分别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评议。
孙先科对本次研讨会总结时指出,本次研讨会专家学者覆盖了老中青三代,聚集起了一支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团队;邵丽作为河南作家中一位卓有成绩的代表性作家,展现了河南文学在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成就;作家和评论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了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这是一次组织紧凑、富有地域特色和学术质量的高水平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