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985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法学院竺效教授教学团队获首届全国法律硕士视频案例大赛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1-08-30 10:55:08    浏览次数:418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官网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8月23日,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发布2020年法律硕士视频案例大赛获奖名单。在此次大赛中,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律诊所竺效教授团队制作的“环境法诊所课堂——‘绿孔雀民事公益诉讼案’案例实训”视频,获评一等奖。本届大赛是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首届视频案例评比大赛,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 10名、优秀奖6名、最佳组织奖2名。

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要求将教学案例编写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聘体系。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自2014年启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以来,面向全国法律硕士培养单位先后四批征集案例,已收录入库案例234个。法律硕士教学案例库建设极大提升了各培养单位案例制作及教学的水平,为实现法律硕士培养目标提供了助力。视频案例不仅可以真实地还原文字案例,直接将文字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更对文字案例编写、案例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示范、引导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法律硕士案例教学水平,规范案例教学内容及形式,促进各培养单位之间在案例教学方面的经验互鉴、取长补短,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于2020年开始组织、论证视频案例开发和教学案例视频录制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组织法律硕士教学视频案例大赛。本次获奖的视频案例作品以实践案例为切入点,选择中国首起旨在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绿孔雀案”作为教学案例。学校环境法律诊所长期合作的公益环境组织自然之友即为“绿孔雀民事公益诉讼案”的一审原告。环境法律诊所教授竺效具有律师执业证,李修棋、曹炜、丁霖等教师均考取了法律(或律师)职业资格证,教学团队长期坚持以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此获奖视频案例作品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学生观看案例视频,并对案件中可能涉及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享,最后老师组织学生投票选出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两个法律技能实训议题;第二个环节,学生们自愿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案例中的原告和被告,由老师组织两个小组对第一个环节选出的两个议题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第三个环节,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投票从两个议题中选出一个进行模拟法庭辩论环节的技能训练和角色扮演;第四个环节,由各位老师对课程进行总结和点评。学校开设的环境公益诉讼法律诊所系列课程还广泛邀请了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法官、律师、科学家等作为“校外导师”参与到课堂中,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为了在疫情期间不中断法律诊所实践教学,该课程还利用视频会议、5G通讯等多种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校外导师受疫情影响无法亲自到现场参与,但是使用科技辅助,课程实现了远程连线开展实务技能培训。此外,为了更大程度地展现我国法律教育界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运用高科技手段探索并坚持法律实践教学的风貌,该视频作品还配制了中英、中德和中法三个版本的双语字幕。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律诊所课程于2010年由竺效和李修棋共同创办,每学年至少开设一期。学员主要为法学、环境类、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和法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前期主要围绕环境侵权民事诉讼法律实务展开诊所式教学和训练。近年来,随着环境公益诉讼实践如火如荼,从2017年开始,教学团队将课程主题调整为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实务,主要围绕环境公益诉讼展开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与我国环保公益组织“自然之友”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聘请环保公益人士和公益律师担任实践导师,探索和应用“双师同堂”、课下实习、情境模拟、MOOC和微信辅助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获得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为促进环境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经验的分享,竺效于2018年11月发起“环境法教学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与各大高校诊所课教师就课程经验展开分享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同行反响。会后,竺效还主编出版了教改论文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人民大学与“自然之友”合作的环境公益诉讼法律诊所探索线上法律诊所实践教学,并坚持开课。

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邀请竺效与同事们线上分享慕课制作和应用于教学的经验。

近两个学年的学员在“自然之友”实务导师团队和学校环境法律诊所教师合作指导下,深度参与了绿孔雀案的司法实践。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线上工作坊,邀请竺效等主要团队成员分享抗疫期间线上诊所教学的经验。

此前,学校环境法律诊所曾获得“全国特色法律诊所”。竺效、李修棋曾获得“全国优秀法律诊所教师”称号,曹炜和校外实务导师葛枫律师曾获得“全国诊所法律教育教师新秀”称号。竺效主编的《环境公益诉讼实案释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曾获“全国法律诊所教育优秀教材奖”。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律诊所特色突出。一是有丰富人力资源。教学团队负责人由万人哲社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竺效担任,并吸收了曹炜、李修棋、丁霖等年轻学者加入,近年来,又聘请了刘金梅、葛枫等知名环保公益律师担任校外导师,团队与法院、检察院以及鉴定机构等单位法官、检察官、鉴定专家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是有丰富的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竺效围绕课程教学要求组织编写了《环境法入门笔记》《环境公益诉讼实案释法》《环境公益诉讼案例精编》等教辅用书,还主持开发了MOOC《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案解析》,2020年3月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线,供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免费学习。三是有稳定的实践平台。自然之友法律部提供日常实践实习专人辅导,每期课程也筛选提供若干真实案源,供学生在教学全过程追踪和训练信息收集、当事人沟通、证据收集准备等实践技能,最终顺利撰写起诉状、证据目录等。

四是有三层教材体系。已独立自主完成教材体系建设。《环境法入门笔记》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基础;“实案释法”系列教材侧重技能分解训练;“案例精编”系列教材则服务于实务技能融会贯通。

五是开展双师同堂教学。贯彻“双师同堂”的理念,邀请法院、检察院、公益律师等实务专家同堂授课。在技能课开展实务知识的分解训练;课后实践中通过双师合作指导学生在实案中训练各项实务技能。

六是量身定制方案。经多轮探索改进,确定了4学分课程的合理教学目标——完成一个真实案件的全套起诉文书,并开展模拟审判。并围绕这一切实可行的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涵盖教学内容、流程、学习和实训环节等框架性设计,及分组竞争选案、模拟调解和审判等综合技能训练方法。

七是公益组织支撑。知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合作参与,提供稳定实践平台,他们既参与部分课堂授课,又为每组学生配备固定实践导师,悉心指导。以公益精神引领,案源丰富,环保法律团队提供专业、稳定、及时的实务指导。

八是立体案例建设。教学团队已主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案例支持计划等多项教改项目。已获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入库2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案例中心入库3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