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今年夏天,中国人民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六名成员即将结束他们在云南兰坪县民族中学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在此之际,学校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调研团来到民族中学,与其中五名支教团成员以座谈会的形式展开了深入交流。五位同学与国新师生分享了各自生活上的适应过程,教学上的心得体会以及个人的收获和成长。站在这段旅程的终点,他们用不同的关键词定义了这难忘的一年。
(参加座谈会的五名支教同学,左起:燕双双、王浩丞、姜盛新、吴雅怡、曾倩倩)兰坪县民族中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情谊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国人民大学自1999年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工作。2015年,支教团来到云南兰坪,开设了“兰坪未来领袖培养计划·人大班”,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和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的重要实践。目前,兰坪的“人大班”已开班六届,累计有一百余名同学参与其中。六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人大师生身体力行,为祖国边疆区县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培养出了许许多多脚踏实地、勤奋进取的兰坪学子。本届人大支教团在民族中学任教的六位同学,主要负责高一年级的课程。
(人大国际新闻硕士班调研团师生与五名支教团成员,兰坪县民族中学校长刘玉光(第一排左三)、副校长杨健(第一排左五),兰坪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江定(第五排右一),怒江州委宣传部新闻和对外宣传科负责人欧蓉(第二排左二),新华社指导老师庞峰伟(第四排左四)、姚兵(第四排左六)等合影)姜盛新:情怀与责任,“想看他们高考完”
(姜盛新参加语文教研组公开课活动)姜盛新上学期负责教语文,他还记得第一次上课前,备课时回忆自己高中上语文课的情景,总想着给学生拓展课文的背景、意境和思想感情,但最后上课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接受不了很深入的内容。这一开始对他产生了一些困扰,但后来就慢慢地找到了学生们能接受的范围,向大家传授知识也变得游刃有余。在课堂上,他有时也带同学们玩飞花令,让大家开心。“我认为我们在这里不仅是要提高同学们的成绩,更要给他们走出大山、不断提升自我的信念和勇气。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未来的生活不只有打工或种地,而是有比兰坪更大更美好的世界。”支教一年来,姜盛新觉得和这里的同学在一起很开心:“有时候甚至都不想走了,想看他们高考完。我会一直在微信上跟他们保持联系”。说到在这里的收获,姜盛新认为是“情怀”和“责任”。通过一年的任教,他对老师身份有了很强的认同感,收获了将个人完全融入教学的工作情怀。另外,通过走进当地易地搬迁社区,见到被扶贫政策惠及的人们,他真正感觉到国家的政策是有用、有效的,也收获了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情怀。“责任”来自三方面:有作为学生不辜负老师辛勤授课的个人责任,有作为社会一分子做好自己、尽职尽责的职业责任,也有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人因为贫困没有走出大山,没有机会看到更好的世界,而我作为学过许多知识的青年人,有义务帮助社会上更多人实现他们的生活追求,为国家发展、社会振兴尽一份力。”燕双双:努力与奋斗,孩子们带来“向上的力量”
(燕双双(左二)在和人大班的第一次见面会上)与姜盛新一样,燕双双最初来兰坪支教时也遇到了教学上的困惑。燕双双起初对于自己的教学能力缺乏信心。但来到兰坪县民族中学后,他们每周都会参加听课活动,与教研组一同备课、积极讨论。如果遇到棘手的授课内容,其他老师都会非常热情地指导他们,丝毫没有保留。如今,他已经掌握了教学的精髓:“讲课的难度在于把重点告诉学生、把难点给学生讲清楚。”而在兰坪的生活也给燕双双带来了一些挑战:作为山西人,他花了较长时间适应当地嗜辣嗜咸的饮食偏好。但在社交关系上他反而适应地十分迅速,因为当地的老师和小孩都很热情单纯,完全消除了他对于人际关系处理的担忧。谈到支教经历带给自己的成长,燕双双认为可以用“努力”或“奋斗”一词来概括。在兰坪的一年里,他深刻感受到了当地学生和老百姓身上那种不怕苦、不服输的韧劲。支教过程中,他看到学校许多孩子的家庭条件并不优越,有些父母甚至不支持孩子读书,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些阻碍而消沉,而是一直坚信读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此外,在当地村庄里亲眼见证农户辛勤劳作的经历也让他感慨道“这边不存在‘躺平’一词”。兰坪人民坚毅、乐观的精神让他倍受震撼,带给他一股向上的力量。王浩丞:表达自我,自我成长
(王浩丞接受CGTN采访)对于王浩丞来说,去到云南兰坪支教不只在生活上需要一个适应期,在心理上更需要进行适应。而他真正的适应还是从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开始的。在与学生们一同在云南游学的过程中,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开始拉近。而在真正的课堂中,王浩丞不仅作为一名老师给学生传授课本的知识,他也是同学们的“师兄”,时常亲切自然地与学生分享他的学习心得以及自己的切身经历和经验,希望能解答学生的一些困惑,为他们带去更多的帮助,“因为我们本身也是学生,所以我们与当地孩子们的关系也会更加平等一些”。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王浩丞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他认为自己在本科阶段还是一个不太愿意表达自我、与他人交流较少的人,但现在,作为老师的他,必须走进学生,去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必须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去引导、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实现了自我成长的一大步。吴雅怡:独当一面,做知识的传递者
(吴雅怡在中国人民大学)与支教团的其他老师不同,吴雅怡在本科期间曾跟随学校港澳台办公室来过兰坪,与当地学生有过一些交流,所以在选择支教地时她决定再次来到这个地方。学校对支教老师与新招收的老师一视同仁,安排他们一同参加教研会、听课,同住教师公寓。这种“非特殊对待”让她快速地融入了民族中学,和新老师成为朋友,和老教师形同“师徒”。吴雅怡用“独立”这一关键词总结支教的这一年,她感到自己在兰坪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身份的转变。虽然能够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技巧,但支教老师还是一人肩扛着课堂上四十余名同学的教学任务:从上课铃响起伊始,作为知识传递者的老师便需主导课堂,授业解惑。这是吴雅怡一年以来每日练习着的独当一面。她觉得在兰坪一年,收获到的是未来步入社会时能够独立应对各项事务的宝贵经验。曾倩倩:豁达与坚定,“我觉得自己的身份转变了”
(曾倩倩给兰坪民族中学高中部同学主讲团课)曾倩倩选择用“豁达”和“坚定”来概括这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她走过许多村庄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兰坪周边陡峭的山令她记忆犹新,那时她会问自己“这些山上树都快站不住,为什么人能祖祖辈辈在这里站住呢?”,她意识到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都总有人在裂缝里扎根,顽强地活下去。这种乐观、豁达和获得快乐的能力深深感染着曾倩倩,也鼓舞着她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豁达地前行。第一次走进教室与同学们互动的场景让曾倩倩记忆犹新。她回忆到,当她走进教师,同学们起立喊“老师好!”的那一刻,让她热泪盈眶。“我觉得自己的身份转变了,不论教什么课,我都要对他们负责。”当天晚上同学们还一起唱了《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曾倩倩觉得,眼前的学生们就是大山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在这段宝贵的支教经历中,支教团的人大学子们磨炼了能力意志,坚定了理想信念,收获了许多感动和感悟。与此同时,他们在祖国的教育扶贫事业中身体力行,把知识和希望传递给了边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在未来,支教团和“人大班“”也将薪火相传,持续搭建起城市和乡村教育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