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上海财经大学> 头条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发布时间:2021-09-01 11:20:07    浏览次数:1192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中共“四大”纪念馆

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中共“四大”纪念馆

基地介绍

中共“四大”纪念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绿地公园内,建筑面积为3180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500平方米,由序厅、主展厅、影视厅和副展厅等组成。中共“四大”原址在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当年的房屋已于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战火。2006年,虹口区在多伦路215号建立了186平方米的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而异地重建的中共“四大”纪念馆,一方面将弥补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规模较小的遗憾,另一方面还将弥补建国前在国内召开的6次代表大会唯有“四大”没有建立正式纪念馆的遗憾。2014年3月成为本市中小学生3月起刷学生证可进78家社会场馆的场馆之一 。

介绍

中共“四大”纪念馆在设计布展过程中,将始终贯穿“事为魂、史为桥、讲述会议”的理念,以党史知识与文化内涵为血脉,凸显中共“四大”的重要意义。川北绿地公园将复原城市肌理和当年会议召开时的路线。石库门造型的房屋图案、上海里弄、年轮大道等元素的注入,也将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2014年3月成为本市中小学生3月起刷学生证可进78家社会场馆的场馆之一。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

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

基地介绍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经中央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纪念馆。它是在中共上海市委的直接领导下,于陈云同志诞辰95周年之际,即2000年6月6日建成开馆,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2005年6月8日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陈云铜像在纪念馆落成,江泽民同志为铜像题词。

纪念馆简介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是在“陈云故居”和原“青浦革命历史陈列馆”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总占地面积52亩,为一块较为规则的梯形地块,建设内容包括纪念馆主体建筑和附属设施两部分,纪念馆主体建筑占地39亩,由主体部分及辅助设施两部分构成,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3500平方米,地下部分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前为广场,广场正中设陈云同志铜像,广场两侧设长廊和水池。主体建筑周围种植苍松、翠柏,后方设青石铺地的小广场,陈云故居毗邻主体建筑。基地后方是风貌依旧的市河,市河两岸保留着具有江南小桥流水特色的建筑群。

主体建筑采用中轴严格对称布局的手法来表现崇高的纪念主题,屋顶吸取民居建筑的曲线坡层面高低错落加以组合,形象庄重而朴实,且富于变化,层次分明,并与环境协调,立面以色调朴实沉稳的国产石料为主,装饰屋面,屋檐采用琉璃瓦装饰,整个建筑造型设计继承传统,但又并非简单地复古、既具有现代感,又融入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用建筑语言反映出陈云个性。历史地再现了陈云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充分体现陈云一生平易近人,朴实高洁的精神风貌。故居与民宅融为一体,体现了江南水乡小镇独具韵味的特色。

陈列展示

主馆一层

序厅

序厅中矗立着高3.6米的陈云汉白玉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地刻画出陈云作为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的光辉形象。雕像的背景是雨后春笋,这寓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正蓬勃发展。雕像前种植了竹子,竹是虚心、正直、廉洁与坚韧等美好品质的象征,也是陈云生前最喜爱的植物。

第一展厅

第一展厅展出四部分内容:一、店员出身的工运领导人;二、在历史转折关头;三、党的组织工作的杰出领导者;四、参加领导东北解放战争。陈云作为党内为数不多的工人出身的领导人,在中国革命的几个关键时期都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他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对于中共党员人数由3万到121万的大发展功不可没;他在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为解放东北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并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展出两部分内容: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六、在逆境之中。陈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建国初期统一全国财经、稳定物价斗争中,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文革中,陈云受到排挤,处境困难,但他依然关心国家发展、人民生活,认真调查研究,并率先提出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成为打破自我封闭,实现对外开放的先声。

主馆二层

第三展厅

第三展厅展出两部分内容:七、推动拨乱反正;八、参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粉碎"四人帮"后,陈云冒着巨大风险,率先提出重新评价"天安门事件",让邓小平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平反冤假错案的意见。这推动了拨乱反正工作的全面开展,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真正转移提供了政治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作为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参与领导改革、开放事业,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贡献。他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述,关于党风问题重要性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留给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四展厅

第四展厅以陈云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中南海为复原场景,陈列展示了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决定,捐赠的陈云和夫人于若木使用过的物品。

青浦革命历史陈列厅

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青浦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848年发生的青浦教案是近代青浦人民开始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标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宗教案。19世纪50年代,周立春、周秀英父女领导的农民起义把青浦人民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推向高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青浦人民革命斗争面貌焕然一新,大批青浦有志之士投身革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奋斗。陈云同志就是他们中的一名杰出代表。

缅怀厅

一九九五年四月十日下午二点零四分,陈云永远离开了我们,纪念馆在馆藏物品中精选了陈云在生命最后岁月里的点滴印痕做一展示,来寄托对他的崇敬和思念。

陈云故居

陈云故居紧靠市河边的下塘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陈云两岁丧父,四岁丧母,被舅父母收养,并随舅父廖文光的姓改名廖陈云。现在的陈云故居是其舅父母家。1911年至1919年陈云与舅父母生活在一起。现今故里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陈云两岁丧父,四岁丧母,被舅父母收养,并随舅父廖文光的姓改名廖陈云。陈云是出生在当地一座闵家大院里,房子是父母租借而来,现在的陈云故居是其舅父母家。陈云故居紧靠市河边的下塘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故居临街部分为店面,先后被陈云的舅父用作裁缝铺和小酒店以维持生计。店面后是两层小楼,楼上为陈云舅父母卧室,楼下为陈云居住过的房间,现今故居里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开馆以来,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下功夫求实效;坚持与时俱进、改进创新,在提高教育基地的影响力感染力上下功夫求实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强化教育基地的服务功能上下功夫求实效,取得了一定成效,发挥了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已先后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并荣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陈云生平大事简表

1905年 6月13日,诞生于江苏青浦。

1925年 参加领导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人罢工斗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 11月,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次年领导青浦县小蒸等地区农民武装暴动。9月,任中共凇浦特委组织部部长。

1929年 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委书记。

1930年 9月,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次年,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1932年 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1933年 进入江西中央苏区。

1934年 1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白区工作部部长。10月,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参加长征。不久,任中央军委纵队政委。

1935年 1月,出席遵义会议。9月,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遵义会议等情况。

1936年 发表《随军西行见闻录》,首次向世界宣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7年 4月,出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5月,援接西路军余部进入迪化(今乌鲁木齐)。11月赴延安后,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

1938年 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

1942年 参与领导整风运动。

1944年 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

1945年 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8月,增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9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1月,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兼北满军区政委。

1946年 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10月, 任中共中 央南满分局书记兼南满军区政委,与萧劲光共同指挥“四保临江”战役。

1948年 7月,任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10月,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11月,任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1949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书记处书记。

1950年 2月,主持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实行财经统一管理。10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3年 10月,在全国粮食会议上作关于统购统销的报告。

1954年 4月,任中共中央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工作小组组长。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55年 在中央召开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会议上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报告。

1956年 9月,在党的八大 上作《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57年 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组长,提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思想。

1959年 受毛泽东委托研究和调整当时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过高的钢铁生产指标。

1962年 2月,在国务院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上作《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报告。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在党内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

1969年 被下放到南昌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蹲点”。

1973年 受周恩来委托,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对外贸易问题。

1975年 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76年 积极支持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1977年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建议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1978年 11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发言,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错案。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1979年 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80年 11月,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1981年 3月,参与指导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

1982年 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要解决好干部队伍交接班的问题;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 委;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上,当选为第一书记。

1985年 6月,在全国端正党风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一起抓。

1987年 党的十三大后,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9年 支持党和政府平息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1992年 党的十四大后,过着离休生活。

1995年 4月10日,在北京病逝。6月,经修补增补的《陈云文选》一至三卷出版。

陈云手迹碑廊

陈云手迹碑廊位于主馆南广场的西南角,由方亭、碑廊、园景三部分构成,兼具参观、游览功能。碑廊展出了陈云手迹以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陈云的评价、题词近百幅,以供瞻仰。手迹碑廊兼具休憩功能,又与园景交相辉映,游客可以于自然情景中轻松自在的专心观摩石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长春园

少年陈云读书之余常去长春园听戤壁书(靠在书场墙壁上听不花钱的书)。他对评弹的爱好,一直保持到晚年。现在的长春园系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及有关资料记载复制而成。长春园内用大量珍贵的照片、史料、实物展示了陈云喜爱评弹艺术、关心评弹成长、研究评弹发展的情景。

馆藏文物

陈云捐款收据

1994年4月6日,陈云同志从新闻联播节目中听到中央机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报道。第二天,他就委托身边工作人员从他的存款中取出五千元人民币送到基金会。他专门叮嘱说:“这笔钱捐助给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之后这笔捐款落实到了河南卢氏县汤河、朱阳关、官坡、五里川等乡的25名失学儿童身上,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了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毕业的七年学业。

陈云手迹

这是陈云85岁时书写给于若木的手迹。现收藏于陈云纪念馆。该手迹写在长64厘米,宽34厘米白色的宣纸上,手迹保存完好。陈云同志从80岁开始练习书法,在家里的日程安排得比较满。每天上午总能看见他站立桌前,气定神闲、手腕悬空用毛笔练着大字,一直到90岁,始终坚持练习书法,尽管年事已高,但他练得特别认真、特别刻苦。每次练习的时间,一开始是半小时左右,后来因为年纪大了,站立时间不宜太长,于是根据医生的建议,缩短为20分钟左右,最后减到了10分钟。不管时间长短,陈云只要拿起笔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练字当中。他还非常谦虚,不时请来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加以评判,要大家指出不足之处来,以便继续改进提高。这是他锻炼意志、强身壮体、战胜病魔最有效的途径。

党费收据单

陈云1925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95年4月10日去世,为党的事业奋斗了近70年。在弥留之际,陈云向党组织交纳了最后一次党费。这张党费收据单是陈云逝世当日上午出具的,下午2点零4分,他就与世长辞了。

琵琶、曲谱

陈云一生酷爱评弹。1959年夏天,他开始学习琵琶弹奏,自费请上海人民评弹团的周云瑞、朱介生当老师。周云瑞不仅指导陈云练习指法,还编写了曲谱供陈云练习。陈云为找准指位,特地将简谱反写在琵琶上对着镜子练习。这是陈云使用过的琵琶和曲谱。

陈云给陆恺悌的信

陈云同志十分关心革命后代的成长,特别要求高级干部子弟要保持党的革命传统。这封陈云给老战友陆铨生之子陆恺悌的信中,陈云指出: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革命党人的行动仅仅是为人民服务。类似这样的信件,他曾经给其他革命后代写过。

旧台历

延安时期,陈云养成了用旧台历背面做便条纸的习惯。每年换下的旧台历都保存在办公桌抽屉里。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报告就是用旧台历纸起草的。有时候他问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些事,身边的工作人员怕他听不清楚,说完以后再写张便条给他看,也用旧台历纸。在一般人眼里都被视为废纸而随手扔掉的旧台历,在陈云这里却派上了这么大的用场。

听诊器

陈云同志晚年健康情况欠佳,老人家习惯家乡的生活。在医疗小组的建议下,陈云于1990年至1994年每年春节前后来沪休养。 期间,华东医院组织医疗小组负责陈云同志的医疗保健。并选派孙寿娟医生常驻陈云同志住处,观察他的病情。这副听诊器是孙医生与北京来的保健医生每周一次为陈云听诊检查时用过的。当陈云同志患呼吸道感染时,医生则每天通过它来了解陈云的心、肺情况,直至肺部炎症得到控制、康复。 在医疗期间,陈云同志非常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医护人员对他十分敬重,感情很深。至今还保存着他曾经用过的一些医疗器具。 为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孙寿娟医生将她珍藏的这副听诊器捐赠给了纪念馆。

于若木的工资退款收据

1959年6月至1960年9月,于若木陪伴陈云同志去外地疗养。当陈云得知于若木单位发给了她这一时期的工资时,当即表示,“你来照顾我,没有去上班,就不能白拿工资,你要把工资退还给国家。”于若木退款时,工作单位开了这张收据,写明“于若木从1959年6月到60年9月工资款退回”。

陈云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合影

1925年9月,陈云(前排左三)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合影。

1925年,陈云参加五卅运动,随后参加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大罢工,被推举为该馆发行所罢工委员会委员长。罢工胜利后,陈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至今发现的陈云同志最早的一张照片。

红旗汽车

这是1978年始,陈云同志从事国务活动所乘坐的“红旗”牌轿车。 该车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1978年出厂。车身为黑色,型号为CA770,生产序号为0639。2004年3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供纪念馆展出使用。

轮椅

陈云一直坚持不坐轮椅,他说:“这轮椅车只要坐上去就下不来了。”直到陈云85岁以后,他才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坐上轮椅。

陈云第一次坐轮椅是在1990年。这一年冬天,陈云照例要到上海休养。因为身体原因,专家们建议:来去上海上下飞机时必须坐轮椅,以节省体力。临去上海的前一天,陈云坚持要到地下室的楼梯上走一走,看看自己是否可以不用坐轮椅。试走的结果,陈云上楼梯后心率较快。回到房间,他觉得很累,只好服从安排,同意坐轮椅上下飞机。

这辆轮椅是由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赠送给陈云的,它可以自由调节椅背和踏板的角度,在椅背和踏板处于正常坐姿的情况下,长约155厘米、宽约71厘米、高约118厘米。轮椅椅身为不锈钢结构,椅背、坐垫为海绵弹簧结构,轮椅扶手两侧的圆轮用以调节椅背、踏板的角度。陈云平时就躺在上面检查牙齿。这辆轮椅是在陈云卧室的储藏室发现,于2007年1月初运抵陈云纪念馆。

旧皮箱

旧皮箱,长73cm,宽38cm,高20cm,用棕色皮革制成。提把高约7.5cm。箱盖上有用黄色胶带贴着的一张纸条,长12cm,宽6cm,上写有“客舱”字样(胶带12*12cm)。箱体的八个角用小块皮革缝固,装配有一把锁,居中位于提把处。皮箱已有些变形磨破,磨花的表面颜色很不匀称。皮箱上有两根带子,曾磨断过,陈云同志将其接起来一直使用,有缝接粘补的痕迹。据于若木同志回忆,她看到这只皮箱的时候就已经很旧了。当年在东北战场时跟随陈云同志的警卫秘书张季敏也回忆,他见到这只皮箱的时候就已经是破的了。原陈云警卫员赵天元同志回忆,陈云同志晚年,每次出差都带着这只旧皮箱,回来也用它装衣物。最后一次到上海(1994年),仍然有这只旧皮箱伴行。虽然皮箱很残破,但陈云对它珍爱有加。该皮箱是伴随陈云同志几十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上海博物馆

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上海博物馆

基地介绍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中汇大楼,现址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高29.5米,总投资5.7亿元。新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馆名“上海博物馆”为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书写。

上海博物馆设有11个专馆,3个展览厅,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精品文物12万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收藏了来自宝鸡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铜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历史沿革

1950年4月,上海博物馆开始筹建。

195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址在南京西路325号,隶属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3年7月,上海博物馆划归上海市文化局领导。

1959年,迁至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

1960年9月,上海市文管会与上海博物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87年1月,上海博物馆升格为副局级单位。

1988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恢复独立建制,上海博物馆仍旧划归市文管会领导。

1991年,在龙吴路1118号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仓库。

1992年,在虹桥路1286号建立上海博物馆分馆——中国钱币馆。同年,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上海博物馆建造新馆,选址在人民广场中轴线南侧人民大道201号。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

1995年,新馆局部建成,试行开放。

1996年10月12日,新馆全面竣工,举行开馆仪式。

2016年,翁万戈把南宋画家梁楷《道君像》捐售给了上海博物馆。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0年3月18日,上海博物馆东馆建设项目已经复工。

展厅陈列

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查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

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7]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又以具有长篇铭文和著录的重较多为特色,新的陈列品中还有西周的晋候器和秦国早期秦公器等重要文物。

古代雕塑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展厅面积640平方米展厅,其中有120余件展品。展厅以金、红、黑三色为基本色调,以佛教艺术中常用的莲瓣形做隔墙,石窟寺中的佛龛做壁橱,以及露置的陈列形式。除陈列部分木雕、陶塑外,以石刻塑像为主,这里有北魏、北齐、北周和隋唐雕塑,以及南石刻、金铜佛像等。

古代陶瓷馆:中国古代陶瓷馆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共陈列了展品500余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灰陶、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始青瓷、东汉时代的的青瓷,还有唐朝的唐三彩。宋、金、辽时代,各地窑场林立。元、明、清三代,景德镇成为中国瓷业的中心,所烧制的釉下彩、釉上彩和颜色釉瓷器皆有展出。

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书法馆集中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典型名作,系统地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轨迹。展厅采用了展框、自动感应的灯光照明。

历代玺印馆:中国历代玺印馆是中国第一个专题陈列玺印篆刻的艺术馆。展厅面积380平方米,展出玺印篆刻500余件。整个陈列以印章艺术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是从馆藏一万余枚印章文物中遴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艺术性的精品。展馆内借助高低错落的展柜,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使实物与辅助陈列相互配合。

历代绘画馆: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共陈列历代绘画精品120余件,从唐代至近代,各种绘画门类均有所体现。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为有效地保护展品和方便观众欣赏,展室内还采用了自动调节光照的感应射灯。

民族工艺馆:展厅面积700多平方米,集中陈列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编和面具艺术等近600件。表现了少数民族工艺品的奇异风格。

历代钱币馆:展厅面积730平方米,通过近7000件文物,集中展现了中国货币发生、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貌。钱币馆内还辟有杜维善、谭端言伉俪捐赠的丝绸之路中亚古币专室。

明清家居馆:家具馆700平方米展厅内陈列了明清时代中国家具精华100多件。

古代玉器馆: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制作玉器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社会,玉不仅被用于装饰,而且是财富、权力的标志,又是统治者祭天祀地、沟通神灵的法物。

馆藏精品

上海博物馆的基本定位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其收藏、展览和研究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截至2014年底,上海博物馆共有藏品101925件,其中一级文物717件,二级文物34505件,三级文物107992件。

德鼎:西周早期,高78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58.4厘米,腹深35.4厘米,重84.86千克。陈翔久、旺敬之捐赠。为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

冒鼎:西周时期。立耳,折沿,垂腹,圜平底,细柱足。沿下饰龙纹。腹内壁铸刻43字,记器主因军功受晋侯赏赐一事。

虎簋:西周晚期,高34.7厘米,口径23.3厘米,腹径23.3厘米,腹深12.8厘米,重12.28千克。造型敦厚,器盖正中为莲花形捉手。装饰有波曲纹和兽目交连纹。器盖和器身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称。

交龙纹鼎:春秋晚期。为典型的晋地器物,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 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

史颂鼎:西周晚期,通高37.3厘米,口径35.7厘米,重9.25千克。捐赠人:李荫轩、邱辉。高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铭文共62字,记录史颂受王命省视苏国。此鼎传世共3器: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 1件。

四羊首瓿:商晚期,高38.8厘米,口径31.6厘米,底径29.1厘米,重1.4千克。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以透气防潮。

镶嵌狩猎画像豆:春秋晚期,高20.7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1.1厘米,重1.8千克。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各种禽兽飞跃奔走,猎人勇武行猎的场景。

变形龙纹盆:春秋中期。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西周较晚时期出现的新型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

兽面纹簋:商代,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上三方孔。颈有兽首。颈、腹、足各饰长吻兽纹、分解式兽面纹、龙纹、兽面纹。

戈父丁簋:商代晚期,高15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15.9厘米,重3.015千克。周子柏捐赠。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有铭文3字:戈父丁,意为戈氏为父丁所作器。

秦公簋:春秋早期。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

妊簋:西周早期,高18.5厘米 ,口径19.5厘米,重2.8千克。象蹄形足的使用,区别与一般圆形器三足的习惯,较为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耳,长鼻翻卷如垂珥。腹部的百乳雷纹为商代晚期流行纹饰,沿用至周初。

厚趠方鼎:西周成王时期,高21.3厘米,口纵13.3厘米,口横17.5厘米,重2.4千克。厚趠方鼎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饰兽面纹, 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内壁有铭文5行34字,记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馈赠的 事迹。

平肩弧足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铜质,长空銎,平肩,身中起三脊,弧足。面有“官市”二字币文,为东周时期周王室所铸造的货币。

“贞祐宝券”伍贯钞版:宋、金时期,铜质,纵34.9厘米,横21.7厘米,高2.5厘米。钞版上有表明宝券面值、发行机构、行用地区,日期和伪造处罚等文字。为金代贞祐年间印造贞祐宝券纸币的模板,传世仅见。

郢爯:春秋战国时期,金质,重62.6克。正面有排列式压印篆文“郢爯”字,“郢”是指楚国国都,“爯”原是重量单位,此处为货币标度,楚金钣使用时需切割称其重量。

西王赏功:明代,金质,直径5厘米,重38.7克。面文真书直读,背无文。崇祯十六年五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占武昌,称西王,西王赏功钱当铸用于这期间。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皆大钱,为罕见之珍品。

共屯赤金:春秋战国时期,铜质,直径4.4厘米,重0.011千克。面有币文“共屯赤金”。共为战国时期魏国境内地名,地望今河南辉县,故知其为战国晚期魏国所铸行。

山东制造局足纹五钱:清代,银锭,长3.3厘米,重18.4克。

长沙乾益字号七钱:清代,银饼,直径2.7厘米,重25.0克。 李伟先捐赠。

马蹄金:西汉时期,金质,直径5.6厘米,高2.8厘米,重269.5克。汉武帝太始二年协祥瑞而制。在使用过程中需称量,为称量货币。

乾道元宝:南宋时期,金质,直径1.95厘米,重4.5克。小平钱,面文真书旋读,背无文,为非流通货币,宋孝宗铸乾道元宝。

红陶袋足鬶:新石器时代,属于良渚文化。红陶袋足鬶胎呈红色并夹有细砂,器口外侈,中间凹入形成一捏流。短颈,鼓腹,由三个高袋足组成器身,腹侧附一宽环形把手。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四灵纹胜:东汉时期,白玉质地,长5.5厘米,宽2.1厘米,高3.2厘米,重0.032千克。此玉胜为避邪物,上下左右透雕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等代表了东南,西北四方天象的神灵,东汉时期并不多见。

双龙首璜:东周,战国晚期,长11.8厘米 宽4.3厘米。羊脂白玉,间有褐色浸痕。器两面纹饰相同,两端镂雕龙首,龙口微启,唇微卷,露牙环眼,长耳后伏于颈,饰阴刻细线纹。龙身浮雕勾连云纹,下缘透雕龙爪,上部有一个圆孔,可供穿线为佩。此类玉璜为战国时期成组佩玉之一。

玉琮:新石器良渚文化时期,高5.6厘米,为阳起石琢制,乳白色隐现淡绿斑纹。 琮面雕出四个角尺形凸块,中部有一条横槽,将凸块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神像。上节在两条平行的横棱下雕刻一神脸。眼为线刻园圈,下边横凸块作鼻,上刻细密的云纹和横直线图案。下节雕刻一兽面。蛋圆形凸面作眼廓,线刻重圈为眼,中间以桥形凸面连接,和一条横凸块作鼻,凸块上也满刻横直线和云纹图案。器表高度抛光,光洁如镜。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青玉三螭纹璧:南宋时期,外径11.1厘米。青玉三螭纹璧出土于上海松江区西林塔。璧内外施压边线,器物肉部阴刻三螭环璧。螭首呈三角形,额阴刻两条额纹,脊柱线顺螭身作S形曲线,璧反面光素无纹。

十八学士图:明代时期,十八学士图,纵134.2厘米,横78.6厘米,杜堇、庄万里家族捐赠。十八学士图共有四幅图,题材为唐贞观时期十八学士故事,分别为琴、棋、书、画四个场景,此为画图,设为立轴绘制,绢本设色。

米芾多景楼诗册:北宋时期,纵31.2厘米,横53.1厘米。其册11开,一页两行,每行二字或三字,共五十字,无款印。崇宁元年何执中跋为米芾所作。

张旭真书郎官石柱记序帖册:唐代时期, 纵19.8厘米,横11.8厘米,吴湖帆捐赠。此件《郎官石柱记序》为传世宋拓本。

书宁州帖:北宋时期,单页、纸本真书,纵32.7厘米,横57.6厘米。真书宁州帖为司马光答复其侄子司马富的手札,叮嘱其辞官归里,侍养尊亲。其书法结体方正,用笔起落利落,并寓隶书笔意,为司马光六十七岁时所作。

赵构真草养生论卷:手卷、纸本,纵23.5厘米,横602.8厘米。为宋高宗以真草两体所书,通篇用笔稳健练达、结构端严整饬,为高宗倦勤后当太上皇时所作,钤有“德寿御书”朱文印记。

北宋玉押印:北宋时期,玉质。北宋玉押印为北宋花押印,花押印主要流行于宋金元时期,为各阶层人士所普遍采用。

生肖群俑:唐代时期,生肖群俑一组十二件,造型有数种,是人身生肖头相结合。各俑虽高不盈尺,但鼠、牛、虎、龙、蛇、猴、鸡首的形象齐全。俑身穿广袖长服,双手相拱,作站立凝目状。

文物修复

1958年上海博物馆设立文物修复工场,主要是修复、复制馆珍藏品,同时也为其它博物馆和国外博物馆修复文物、装裱书画。截至1995年,修复了馆藏青铜器、陶瓷器1400余件,如原来残缺的商父丁卣,破碎成70多片的西周曲折雷纹卣,从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一对残损严重的春秋早期龙耳尊,经过修复,恢复了原貌。

工场还装裱了馆藏书画1800余件,其中不少是流传有绪的重要文物,如王羲之《上虞帖》、唐孙位《高逸图卷》等,经过精心装裱,得以妥善保护。尤其是出土时已成“书饼”的《明成化说唱本》,经过文物保护科技人员与书画装裱匠的通力合作,使说唱本得以完善地保存。

所获荣誉

2020年5月,在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活动中,获得“优胜奖”。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基地介绍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坐落于昔日上海军民浴血抗战的主战场--宝山境内。是一座反映两次淞沪抗战的主题纪念馆,采用塔馆合一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3490㎡,展厅面积1500㎡,室外展示区域近8000㎡,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形成“馆园合一”、“文绿结合”的模式。

历史沿革

2000年1月28日建成开馆,2014年8月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80家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之一,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党史教育基地、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馆区展示

纪念馆共11层, 1—2层为陈列区,专题陈列“血沃淞沪” 八一三淞沪会战史料,由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八一三淞沪会战、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日军在上海的暴行、正义的声援、历史的审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七个部分组成。陈列以文物、史料、图片为主,有抗战时期往来的电文、手令、战役总结、官兵家书等文书,战前敌我双方及德国顾问团绘制的军事地图,、嘉奖令,电影胶片,以及军械、军服,缴获的日本军旗等,同时,新增抗战题材艺术作品充实展览,并辅以声、光、电互动手段,以及新媒体导览系统,用先进的陈展理念,真实客观地展示了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历史风貌,将“血沃淞沪”的历史真相昭示天下,激励华夏子孙“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四层以上为塔式建筑,11层设观景台,可远眺长江口,俯瞰宝山城。

室外展示区包括《汇聚》胜利之火、《历史涟漪》、浮雕墙《淞沪战歌》、《抗战遗迹》、雕塑《结--1937》和《历史之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碑》《淞沪军民抵抗日军》组成的艺术装置;以及《警世钟》、《抗战文化艺术墙》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