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9月13日,文学院举办2021级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开学第一课”——“鲁迅的学问与情怀”主题讲座。讲座在逸夫楼第二报告厅举办,由文学院教授孙郁主讲。文学院院长陈剑澜主持讲座,文学院2021级硕博新生和新转入学院的2020级本科生参加讲座。
陈剑澜代表学院向各位文学院新生表示欢迎。 他向大家介绍了主讲嘉宾孙郁,孙郁是鲁迅研究专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造诣精湛。孙郁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师德标兵”荣誉称号获得者,由其领衔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孙郁从学问与情怀两个视角向同学们解读了教科书之外的鲁迅。
孙郁认为,要理解鲁迅先生,首先要了解鲁迅的学问。鲁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文学之外,他不仅在金石学、考古学、科学史、文字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并在多个领域中创造了“第一”的记录,其超前性可见一斑,其学问之丰富远远溢出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框架,其思想之深邃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至今仍被不断回望。
中国的现代学术转向自鲁迅一代开始,而鲁迅的学术理念与胡适等同代人有所区别。比如刘半农曾指出鲁迅“托尼学说,魏晋文章”的学术特点。孙郁提出,鲁迅的“进入魏晋”不同于黄侃等,鲁迅早年阅读过尼采著作并与基督教文化中亚的古文明产生接触,所以他在《人之历史》等诸篇论文中,尤其《文化偏至论》里已经涉及了古典学的概念,研究人类最初始的文明状况。
鲁迅本身是一位金石学家,他对墓葬、碑刻等各种出土文献的兴趣非常浓厚。孙郁重点介绍了鲁迅对于汉代造像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对其个人学术生涯的影响。他提到,鲁迅在研究整理了汉代造像后,发现汉代绘画之动人全然不同于宋明理学之呆板静穆,认为传世文献不能够全面折射出古代文明,但出土文献却提供了新的视角。从金石学到考古学,鲁迅的思想经历了一次大飞跃。同时,鲁迅对金石学和考古学的研究也促成了后来的版画运动。通过研究汉代造像,鲁迅发现中国古已有之的版画于今大为凋敝,于是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发起了版画运动。鲁迅倡导古今中西文化的融合,他不仅介绍了大量的外国版画画家,而且又让年轻人参照着汉代造像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所以抗战时期中国的版画艺术一度繁荣。孙郁认为,中国抗战时期的版画“内弗失固有之血脉”,既有民族精神中的灵动与伟岸,又有时代的愤怒和呐喊,这其实是对中国古老艺术精神的一次创造性转化。
鲁迅在翻译方面也大有作为,其翻译的数量远在创作之上。在翻译的特点上,鲁迅不同于严复的“信达雅”,而是“硬译”,即按照外国人的思维进行翻译,因此其译本对本土读者来说往往较为“晦涩”。这“硬译”的背后其实是鲁迅想改变中国人思维习惯的迫切愿望。鲁迅认为,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他希望借助转化的母语来改变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大量的翻译实践使得鲁迅的语言一直在生长中,越到晚年,他的文章也越好。翻译使鲁迅能站到世界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回望我们古老的文化,真正做到了钱钟书所讲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鲁迅谈论作品的时候,用的是《文心雕龙》式的顿悟去品读诗文美质;但讨论社会问题的时候,用的是西方理论去分析问题背后的逻辑。有人说,鲁迅如果不搞翻译,能给我们留下更丰富的文章。而孙郁认为,鲁迅的伟大恰恰就在于他认为自己不重要,而整理国故、翻译域外的东西更重要。
除了学问之深,鲁迅更有情怀之大。鲁迅的情怀,首先在于他肩住黑暗闸门的慈悲精神。鲁迅早年曾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鲁迅晚年曾在《这也是生活》中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孙郁认为,这是一种大爱和大慈悲的精神。
鲁迅的另一份情怀是他的底层意识。鲁迅的学问关乎民间疾苦,他描写祥林嫂这样一个被遗弃的女人,描写少年闰土变成木偶人后委顿消沉的神态,其中隐含着作家强烈的痛感和深深的悲悯。这种底层意识使得鲁迅最终选择左翼文学,选择马克思主义——因为他站在了工农大众的一边,他欣赏的是革命文学里的大众意识。而鲁迅在看到革命的必要性之外,还能看到革命的污泥和血腥,也是基于他的底层意识。
孙郁表示,鲁迅的情怀其实是他学术思想的折射。当周作人走近儒学的时候,鲁迅却更欣赏墨家学说。孙郁认为墨子身上体现出来的苦行精神、底层意识和革命性的特征与鲁迅的情怀不谋而合。但是鲁迅在他的小说《非攻》中却把墨子描写成了遭遇晦气的普通人,为这样一个有鲜明底层意识的智性人物安排惨淡结局,由此可见鲁迅对存在的复杂性认识,他对荒谬性的警惕和感悟都是超人的。
孙郁用《晚年鲁迅文本的“墨学”之影》中的最后一段话来结束讲座。在提问环节,孙郁就同学们提及的有关问题作出回应。
文学院党委书记颜梅总结表示,孙郁向大家呈现了智性和诗性相结合、学问与情怀兼备的鲁迅。鲁迅先生的为学“得古今文脉于笔下,融中外哲思于胸中”,希望同学们也能在学术研究中兼备古今中外的视野。
“开学第一课”是文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引领,将校史院史与学科特色相结合,旨在传承学校和学院的红色血脉,帮助新生树立专业自信,强化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引导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