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上海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上海海洋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23 15:16:02    浏览次数:588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近日,水产与生命学院王有基课题组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德国罗斯托克大学、丹麦南丹麦大学学者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0.588)发表题为“Is microplastic an oxidative stressor? Evidence from a meta-analysis on bivalves”综述论文(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1.127211)。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为上海海洋大学,第一作者(并列)为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2018级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李卓卿和常雪晴。



微塑料对双壳类动物氧化应激的影响:SOD、GPx、GST活性和LPO水平在短期暴露和长期暴露中的变化趋势

该研究以Meta分析和文献计量学分析为主要手段,进行了微塑料对双壳类的毒性效应的系统分析和评估,并探究了微塑料的颗粒性质对于其毒性效应的影响。该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诱导双壳类动物产生时间依赖性的氧化应激反应。微塑料短期暴露后,抗氧化酶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被激活。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微塑料对抗氧化系统的毒性作用将逐渐增强,长期暴露后这些酶的活性将被抑制。GPx、GST和SOD对微塑料暴露的非线性响应表明,这些酶并非是评估微塑料对双壳类动物的毒性效应的良好生物标志物。相反,组织谷胱甘肽(GSH)水平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短期和长期的微塑料暴露中均有升高。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关于微塑料对双壳类动物的毒理学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和微塑料的分子毒性机制。此外,微塑料对双壳类的毒性作用还表现为对其摄食、消化和繁殖等与健康相关的生理性状产生负面影响。

本研究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微塑料对双壳类动物的毒理学效应。鉴于微塑料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微塑料对水生动物健康的影响和生态安全性,并为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和管控回收等应用方面提供了新见解。

李卓卿和常雪晴从大一就开始参加个性化科研素养训练课,在王有基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三年多以来,两位同学对水产保持浓厚的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水产生理生态相关的研究,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勤奋好学,认真严谨,将专业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