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985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法学院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发布时间:2021-09-29 10:14:55    浏览次数:335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官网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9月25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轶出席典礼并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一级教授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余劲松,学校机关部处代表、院内奖学金赞助嘉宾代表、法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和教职工代表以及741名新生学子分别在八百人大教室主会场和公共教学一楼分会场参加开学典礼。本次开学典礼由法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主持。会场全体人员起立并奏唱国歌,开学典礼开始。



杜焕芳介绍与会嘉宾。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袁世琨,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培养与管理办公室主任马胜利,教务处督导室主任蒋香仙,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陈姚,校团委副书记边策等学校机关部处代表参加开学典礼;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郁舜、北京市通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玉新校友、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郝惠珍、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北京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政明校友等院内奖学金赞助嘉宾代表参加活动。



各教研室代表对本教研室情况作相关介绍。2021级法律(非法学)硕士生孙琳代表全体新生发言。站在新的起点上,她以三个“终极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展开自己的分享。她曾远程加入武汉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应急保障组志愿翻译团队,也曾参与共青团中央“三下乡”大学生实践团队开展实践调研,见证脱贫攻坚成果的来之不易,体会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正是这些经历,让她明白从迈进人大法学院大门的这一刻起,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就不仅仅是个人发展境遇,更是对国家、对社会、对时代的责任。



在2021年学生荣誉表彰环节,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和院内奖学金赞助嘉宾代表共同为获奖同学代表颁奖。2018级民商法学博士生阙梓冰代表全体在校生发言。他以“理性”为主题,向新生讲述了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对待他人以及如何面对社会。阙梓冰表示,第一,如何认识自己,关键在“接纳”,求学的意义在于感受大学的温度,接纳属于自己的兴奋和愉悦。第二,如何对待他人,关键在“谦卑”,唯有谦卑地多听、多想,方能真正地成长、成才。第三,如何面对社会,关键在“使命”,作为人大法律人,应牢记我们的使命和担当,将个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相统一,更多地去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



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诉讼法学教研室陈卫东代表全体教师发言。他将自身求学、教学几十年的心得概括为三个词与新生们共勉。第一个词是“立志”,迈进人大法学院的大门,就要立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贡献全部力量的鸿鹄之志,重任在肩,责无旁贷。第二个词是“明德”,对每一位法科学子来说,德、才、学、实需要四者兼备,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道德的修养。第三个词是“笃行”,他分享了“知行合一”“勤能补拙”“提前规划”的三大锦囊,望新生们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陈卫东表示,人大法学院不会辜负新生们的选择,也希望新生们不要辜负自己考入人大法学院的努力,满眼皆星辰,携手赴山海。



王轶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和法学院对741名新生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对人大法学院在过去取得的辉煌成就做了简要回顾,强调每代人大法律人都共担着的一项重要使命和责任,就是要重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法律文明领域中的自尊和自信。他表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曾经有过在文明领域的自尊和自信,虽然曾一度走到低谷,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伟大民族不甘沉沦、奋力奋起的过程,法律文明领域也是如此。作为人大法律人,更应当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投身于重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法律文明领域的自尊和自信的伟大事业中。他相信,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伟大的事业,必定会光明磊落、心怀天下,秉承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坚定向前,让看似平凡普通的工作变得伟大。王轶表示,期待2021级新同学们度过愉快、充实的人大岁月,更期待当未来大家回首往事时,可以自豪于曾为这一伟大事业做出过独有的贡献,可以无愧于人大法律人的光荣称谓。



典礼最后,由2021级法学本科生张博裕、2021级法学博士生欧书沁带领全体新生宣誓:“我将继承和发扬人大法律人的优良传统,高扬人文情怀、捍卫人的尊严,不懈追求真理、弘扬求实学风,崇尚法治精神、秉持正义理念,倾情奉献社会、服务祖国人民,明德、博学、求是、笃行,做理性、宽容、自信、开放的优秀人大法律人,为法治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奋斗终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