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宁夏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宁夏大学> 头条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发布时间:2021-10-18 16:38:38    浏览次数:7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之前这里是荒漠,风一吹,沙子能把人眼睛糊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河东机场东边,王有德指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观防护林说,“这辈子我就干一件事——治沙造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过度放牧,毛乌素沙漠的风沙一点点吞噬着灵武地区的村庄,迫使20多个村3万多人陆续迁徙。打那时候起,王有德就立下誓言,一定要把被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让它们变成绿洲和肥田。

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最初住的是残破露顶的房子,生病就医、子女上学甚至连填饱肚子都是问题。

1985年,王有德成为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开始带着职工治沙造林,“对抗沙漠、战胜贫困,好好种树,使劲儿干!”

治沙,先治穷。王有德意识到,必须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把人心聚拢起来。压缩非生产人员,实行绩效工资、按劳取酬,打破“大锅饭”,实行责任承包制……当年,林场造林5093亩,创收17万元。

三伏天砌渠,白天沙漠温度达到60摄氏度。王有德坚持干在最前面,一年有大半时间都住在工地帐篷里。“头天开好的田,有时一觉醒来又被沙埋了……”数不清多少次通宵栽树,多少次扒出树苗从头再来,直到树木连成片,把沙丘牢牢固定住。

林子有了,可职工生存、树木管护都是开销。通过多年时间,王有德带领职工探索出“在外围建灌木固沙林,周边建乔灌防护林,内部建经果林,搞养殖业、种牧草,养殖业反哺林草业”五位一体综合治沙模式。成片的果园不仅是沙漠前沿一道高效能的防护体系,也给职工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目标实现,也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30多年过去,王有德带领职工沿毛乌素沙漠筑起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阻止着沙漠的南移西扩;昔日黄沙漫天的林场变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今,职工李桂琴养了100多头奶牛,还经营果园苗圃、种植温棚,资产达到200多万元,是林场拔尖的致富户。

“刚来的时候这里黄沙满地,物资进不来,人也难出去,睡觉被褥里都是沙子。”职工张雪云夫妇承包了林场两个蔬菜大棚、28亩果园、一个苗圃。“第一茬韭菜有6000多斤,一个冬天4茬,3个月下来收入4万多元!”现在,张雪云在市区买了房,孩子们上学无忧,一家人的干劲越来越足。

在王有德带领下,白芨滩防沙林场治沙播绿,种树富民,走出一条“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兴场之路,内改经营机制、外拓生存空间,靠创新求发展。林场在北沙窝和大泉沙漠引水治沙造田,开发土地5000亩种植经果林,同时种植果树和栽植防护林带23万株,解决周边160多人就业。

2014年退休后,王有德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并担任理事长。“在治沙上,我不退休!”看到白芨滩仍有60多万亩未治理的荒漠,他主动承包荒滩区,继续防沙治沙,建起了集苗圃、经果林、日光温棚等于一体的绿色康养基地。

“与沙漠和贫困战斗了大半辈子,在我心中,治沙是致富,造林是造福。”王有德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