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西安邮电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西安邮电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师者风采】江祥奎:越努力,越幸运

发布时间:2021-11-08 14:38:28    浏览次数:433    来源:西安邮电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江祥奎,197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6月至今在自动化学院任教,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骨干教师,主讲《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曾公派赴美北亚利桑那大学(NAU)、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和机器学习。

勇立潮头,春风化雨

作为一线教师,江祥奎副教授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他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启发引导、循序渐进、促进发展”的原则,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中,他带着学究式的“苛刻”和不知疲倦的活力,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教育引导学生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曾获中国高教学会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江祥奎副教授认为工程教育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制造强国战略,在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水平方面下功夫。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法和培养效果能否过关,还需要用实践去检验。于是他将目光聚焦在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他说:“比赛就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要鼓励更多学生参赛,为他们提供更多更高的锻炼机会和平台”。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报名前夕,他成为一名“说客”,亲自到其他学院宣传,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参赛的重要意义,鼓励不同学院的学生积极参赛。他以往届有参赛经验的成员为核心,不断壮大参赛队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覆盖面。

在江祥奎副教授耐心引导和精心组织下,今年他带领的参赛队伍成员涉及自动化学院、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现代邮政学院,形成了一支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的联合战队。为带领学生扎实做好备赛工作,江祥奎副教授又成为一名时时在线的“辅导员”,不仅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专题培训,并经常在线给学生答疑辅导,通过灵活机动的方式与参赛队员有效沟通,为学生参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比赛现场,他又成为一名周到细致的“服务员”,关心参赛学生的衣食冷暖,与其他指导老师一起为学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鼓励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比赛。

“江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负责认真。我们是在周内比赛,江老师在指导我们后还要赶回学校上课,所以常常奔走于赛场和学校之间,他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对比赛充满信心。”参赛学生张蕾说。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指导的工程文化项目、势能驱动车项目和智能配送无人机项目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陕西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的好成绩。此外,近年来在他精心指导下,学生在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互联网+大赛等赛事中获国赛金奖1次、国赛二等奖1次、省赛一等奖5次、陕西赛区创意组银奖1次。



紧跟前沿,矢志创新

“要是一个人能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去做他想做成的事情,他就会获得必然的成功”。在人工智能被纳入国家战略时,江祥奎副教授敏锐的意识到必须要抓住国家战略需求,为推动行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他说:“我目前主要在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面对这样的新领域,需要紧跟前沿,开阔视野,博采众长,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为此,他先后赴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公派访学,进入国际人工智能方面的前沿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回国之后,他更加确定了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交叉学科的研究。近五年来,他的不懈努力终换来累累硕果,先后在《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Journal of Computer》《计算机科学与探索》《电子学报》《控制与决策》《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计算机工程》和《机床与液压》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包括SCI收录3篇、EI收录9篇。主持完成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1项,西安市科技局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高校类)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计划项目3项,主持横向项目2项。



“成功没有捷径,惟有矢志拼搏。越努力,越幸运,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谈及未来,江祥奎副教授坚定而执着,他表示将扎根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为推动学校追赶超越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记者:于佳 杨皓斌)

江祥奎,197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6月至今在自动化学院任教,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骨干教师,主讲《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曾公派赴美北亚利桑那大学(NAU)、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和机器学习。

勇立潮头,春风化雨

作为一线教师,江祥奎副教授坚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他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启发引导、循序渐进、促进发展”的原则,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中,他带着学究式的“苛刻”和不知疲倦的活力,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教育引导学生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曾获中国高教学会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江祥奎副教授认为工程教育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制造强国战略,在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水平方面下功夫。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法和培养效果能否过关,还需要用实践去检验。于是他将目光聚焦在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他说:“比赛就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要鼓励更多学生参赛,为他们提供更多更高的锻炼机会和平台”。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报名前夕,他成为一名“说客”,亲自到其他学院宣传,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参赛的重要意义,鼓励不同学院的学生积极参赛。他以往届有参赛经验的成员为核心,不断壮大参赛队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覆盖面。

在江祥奎副教授耐心引导和精心组织下,今年他带领的参赛队伍成员涉及自动化学院、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现代邮政学院,形成了一支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的联合战队。为带领学生扎实做好备赛工作,江祥奎副教授又成为一名时时在线的“辅导员”,不仅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专题培训,并经常在线给学生答疑辅导,通过灵活机动的方式与参赛队员有效沟通,为学生参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比赛现场,他又成为一名周到细致的“服务员”,关心参赛学生的衣食冷暖,与其他指导老师一起为学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鼓励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比赛。

“江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负责认真。我们是在周内比赛,江老师在指导我们后还要赶回学校上课,所以常常奔走于赛场和学校之间,他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对比赛充满信心。”参赛学生张蕾说。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指导的工程文化项目、势能驱动车项目和智能配送无人机项目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陕西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的好成绩。此外,近年来在他精心指导下,学生在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互联网+大赛等赛事中获国赛金奖1次、国赛二等奖1次、省赛一等奖5次、陕西赛区创意组银奖1次。

紧跟前沿,矢志创新

“要是一个人能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去做他想做成的事情,他就会获得必然的成功”。在人工智能被纳入国家战略时,江祥奎副教授敏锐的意识到必须要抓住国家战略需求,为推动行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他说:“我目前主要在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面对这样的新领域,需要紧跟前沿,开阔视野,博采众长,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为此,他先后赴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公派访学,进入国际人工智能方面的前沿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回国之后,他更加确定了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交叉学科的研究。近五年来,他的不懈努力终换来累累硕果,先后在《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Journal of Computer》《计算机科学与探索》《电子学报》《控制与决策》《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计算机工程》和《机床与液压》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包括SCI收录3篇、EI收录9篇。主持完成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1项,西安市科技局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高校类)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计划项目3项,主持横向项目2项。

“成功没有捷径,惟有矢志拼搏。越努力,越幸运,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谈及未来,江祥奎副教授坚定而执着,他表示将扎根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为推动学校追赶超越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