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十月下旬,华侨大学获批“厦门市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并与企业共建“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学院”,以为区域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这是华侨大学服务社会的又一行动。
自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华侨大学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依托办学特色,积极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着力提升“四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社会服务成效日益彰显。
我校与泉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刘沛 摄)
学校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与泉州市、厦门市等8个地市开展战略合作,特别与泉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探索市校深度合作新模式;积极服务金砖国家厦门峰会、金砖国家创新基地建设,共同发起成立厦门金砖新工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发挥侨校特色和人才聚集优势,为金砖国家工业合作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开展专家咨询服务,建设教育立法研究、立法评估咨询、法官国际交流等基地,主持起草《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一批福建省立法项目;参与制定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标准、风景名胜区和县乡旅游规划,“一带一路”旅游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打造的《旅游安全蓝皮书》已连续出版9年,得到国家旅游局、全国各地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及同行学者的积极肯定;服务于澳门、厦门、泉州、马来西亚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厦门鼓浪屿和“古泉州史迹”申遗成功,为福建省14个国家级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422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开展规划和咨询决策;服务厦门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工作,建成全国首个智慧海绵城市在线监测示范点和一体化管控平台,为全国38个城市、20多个“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环保官员考察团讲授福建省和中国生态环境理念;与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以及中共集美区委、集美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华大讲堂”“集美讲堂”,逐渐成为大学与城市、高校与地方、侨校与侨乡合作共赢的典型案例和成功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理论进基层,促进了地方治理效能的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学校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城市经济与发展、企业管理咨询与培训、民生事业发展等各方各面出谋划策,累计横向课题新增立项632项,到账总经费5608.42626万元。
“脆性材料产品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揭牌现场
同时,学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土木建筑、新材料与环保节能、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与泉州、厦门等地共建一批政产学研基地,推动学科团队服务行业龙头和重点企业,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在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领域,聚焦石材加工、光电材料加工、工程机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批“石材产业高端制造技术及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脆性材料产品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信息电子领域,与蓝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客运+互联网”系统平台“帮邦行”,向全国3亿多人提供“新客运”服务;开发“车辆运输调配监管平台”成功应用于厦门金砖会晤的交通保障工作,与福建宝锋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高性价比对讲机系统”,已面向全球150多个国家、1亿多人群提供语音对讲通信服务。在土木工程领域,与国内多家建筑龙头企业和高校联合开展高强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服务翔安国际机场15平方千米的填海造地工程,实现全国首例基于物联网的沿海滩涂腐蚀环境下的地基处理自动化云监测。在新材料领域,协助企业建成了国内最大规模、年产2万吨的SAP生产线,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3月,师生“千企千村行”活动启动
据统计,华侨大学已与全国多个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其中福建省企业占比76.99%。2013-2020年,学校理工科累计实现横向课题立项数1168项,包括专利技术成果转让转化57项。同时,学校与地方政府先后共建集美汽车小镇产学研基地、华侨大学(丰泽)创新创业园等产学研基地,推进华侨大学(集美)政产学研基地、华侨大学(南安)产教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华侨大学(丰泽)“一带一路”侨泽园建设。而今年3月启动的师生“千企千村行”活动,全校累计深入企业走访对接219场,深入基层走访32场,教师468人次、学生千余人次。今年1月至10月,全校科技项目合作和基地共建到款经费达5300余万元,同比增长了155%,人文社科类项目到款经费累计800余万元,同比增长44.1%。
此外,华侨大学还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参与定点帮扶贵州黔西南州、甘肃积石山县、宁夏闽宁镇,选派一批干部驻村扶贫、挂职锻炼,港澳台侨学生“百村千人行”和归根情、侨爱等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