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985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中山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新文科新气象】文科学者应该有更高远的学术情怀

发布时间:2021-11-11 17:23:43    浏览次数:255    来源:中山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今天的会是文科发展的会议,发展就涉及到学术评估与建设的目标。       

在我看来,学术评估可以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量化认同,这是一种数据式的客观评价。量化认同是当下流行的评估方式。       

第二个维度是学术共同体的认同。主要表现在学者、学科、学术成果几方面在行内的口碑、影响和学术声誉度,或者说是学术界的江湖地位,这是一种集体主观认同。学术共同体的认同,和量化认同可能有关系,也可能毫无关系。       

第三个维度是学术史认同,是后人对前人学术的选择性评价,它也有很强的主观性,但其评价标准是明确的,就在于学术是不是具有传世的品质。       

在以上三种学术认同中,量化认同是由数字说了算,是原点式的认同;共同体认同是同时代的学界说了算,是横向的认同;学术史认同是后人说了算,是纵向的认同。这也可以说是三种不同的学术境界。       

我们如何对待这三种认同呢?      

就学科发展而言,我们要在当下活下去,就必须获得量化认同。就当下而言,这是铁门槛,是需要的。       

但是,如果学者和学科要活得更精彩,更有意义,那就必须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同。这种认同主观色彩很浓,也很复杂,怎么知道是不是受到认同呢?举例而言,如果学术界提到某个学科、某个领域,就自然会想到中山大学,想到某些教授,某些成果,或者提到中山大学某些教授,就会联想到某些学科,某些领域,这就是认同的一种表现。       

如果我们的学术要活得更长,甚至超过我们的自然生命,就要获得学术史的认同,这是最高境界。学术史认同除了根据学者的学术水平本身之外,还与未来的文化环境与学术趣味有关,所以,充满不确定性,这可能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学术史认同是后人做的事情,不是我们所能掌握的,但学者和学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将受到后人的审查和批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尽可能独到、精当、严谨,要有传世的观念,争取传世的品质。       宋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晚年时,还经常修改年轻时写的文章。他夫人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回答说:“我不怕先生骂,但怕后生笑。”我读了这个故事,很受感动,欧阳修所追求的,不是当下,而是未来。       

中山大学年轻一代学者,理应有更高远的学术情怀,更宏大的学术担当,要有像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预流”那种研究格局,要敢于开疆辟土,开宗立派。中山大学应该有更多学者和学科能获得海内外学术共同体认同,有更多名世之人,传世之作,将来能走进中国学术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