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11月27日,由华侨大学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研究院、福建省宗教中国化研究中心和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主办的“佛道教文化海外传播”学术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华侨大学举行。
来自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侨大学等单位的8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校长吴剑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有关同志与华侨大学师生代表参会。
论坛主会场(黄华鑫/摄)
吴剑平在致辞中指出,华侨大学立足侨校特色支持宗教学科建设,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抓手,特别是今年7月,与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合作共建“福建省宗教中国化研究中心”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宗教中国化研究,举办系列学术活动,在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学校将继续加强宗教中国化研究中心建设,探索宗教中国化与宗教中华文化浸润、宗教文化海外传播的内在互动关系,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具有侨校特色、福建特点的宗教中国化理论研究与决策咨询平台。
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教授围绕马来西亚佛教的历史和现实、马来西亚佛教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她认为,马来西亚佛教是以佛教团体为基础发展起来,并强调与时俱进的佛教理论发展对于中国宗教文化的海外传播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从“文传”“口传”与“心传”三个方面阐述了道教传播的特征与人才养成思想,并以白玉蟾的道教人才分类思想为例,对传统道教传播的特色、历史上道教文传、口传与心传的传播形式以及传统道教海外传播人才培养的三阶段模式予以了详细介绍。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孙亦平教授,从道教以及中华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历史角度切入,在对儒佛道三教在日本的传播与互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道教文化海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并从现实角度指出了宗教文化海外传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多元文化交汇与融合的解决路径。
中国宗教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教研室主任纪华传教授,从佛教基金会等佛教慈善组织在海外的慈善活动着眼,指出宗教的慈善组织与活动已经不仅仅是承担传统的慈善资助与服务的机构,而是开始进入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参与到了学术和文化交流层面,这为宗教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与新方式。
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雷丽华强调了佛道教进一步向海外传播的重要性。她表示,现代化强国不仅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有中华文化支撑,文化强国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华侨华人是传播中国宗教文化信仰的重要力量,应当从中国宗教文化的建设传播出发,积极探索中国宗教文化海外传播的影响提升、机制完善与品牌建设方式等。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姜守诚教授就道教在中国台湾地区的传播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并重点对当代台湾地区道教传播的基本特点进行了阐释分析。他认为,道教在台湾地区具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应当通过扩大两岸宫观的联谊与合作、深化学术交流、推动民间互动等方式进一步推动道教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播。
论坛线上会场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省宗教中国化研究中心张云江教授讲述了中国流行的观音信仰在西方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并分析了在西方传播的六种主要类型,认为观音信仰作为一座“有形桥梁”,承担着中西文化和思想交流的角色,考虑到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这一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观音信仰超越了宗教、种族或性别的区分。他认为,推进中国佛教文化在海外更好地传播与交流,有必要研究西方宗教自身的信仰习惯和模式。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省宗教中国化研究中心刘守政副教授围绕东南亚华人传统宗教的分布格局,重点分析了道教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传播和变迁过程。他提出,狭义制度性道教与广义弥散性道教的结合,既是原乡传统的延续,又是东南亚华人社会所面临宗教环境做出的相应选择,因此要在充分了解此特点的基础上加强道教在海外华人社会的传播。
主旨发言后,与会专家还就福建省宗教中国化研究中心的建设规划、如何强化“佛道教文化海外传播”的相关研究等进行了讨论交流。
本次学术论坛是华侨大学加强“宗教中国化”研究、推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活动之一,将进一步促进华侨大学以宗教文化海外传播为抓手,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相关研究工作。
上一篇:我校开展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
下一篇:华侨大学2021年澳门文化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