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12月30日,为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大背景下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承办。本次研讨会是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2021年度会议暨第二届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研讨会平行研讨会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胡文丽、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宁、世界卫生组织前伙伴关系与联合国改革协调员宋允孚、联合国全面禁核试条约组织前法律和外联司司长李根信、欧美同学基金会理事长助理李军等嘉宾以及来自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成员单位9所高校的代表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会,为推动新时代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40余名师生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国际组织学院院长时延安主持。
杜鹏在致辞中表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是党和国家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培养需求,高度重视并推动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发展。在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中,中国人民大学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大平台建设;坚持固本强基,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坚持实践引领,不断提升全球治理实践育人质量;坚持合作共赢,打造有效的人才推送体系。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切实肩负起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使命,同时,加强与兄弟院校、专家学者交流,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高地。
随后,胡文丽代表联合国协会向中国人民大学赠送图书《携手之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杜鹏代表学校接受赠书。胡文丽在主旨发言中表示,联合国系统中的中国籍职员数量远低于应有数量,代表性严重不足。加快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推送对于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工作取得较快发展,人才培养政策更加健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各类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国际组织实习的渠道在逐渐增多。希望青年学子树立家国情怀和天下胸襟,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贡献力量。张宁在主旨发言中总结和梳理了近年来在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四类模式、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呈现的四大趋势、国际组织人才国外培训的情况、国内目前影响力较大的培养项目、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四方面困难以及学生在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方面面临的四大困难。他表示,希望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突破人才培养瓶颈,推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宋允孚在主旨发言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在国际组织的代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并表示,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培养“T型人才”,即“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培养全球治理人才的目标应当是“我将无我的家国情怀”“兼济天下的国际视野”“尊重多样性的包容心态”“敬业精神与综合素质”。李根信在主旨发言中表示,高校应加强对国际组织应聘和考试体系的研究,不断提升青年学子应聘国际组织的能力,加强国际组织竞聘类教材的编写,提升国际组织师资培训质量。李军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欧美同学基金会的基本情况,并表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欧美同学基金会将汇集更多的社会资源,一起关注和支持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
在高校代表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副院长崔守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常务副院长李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吴玉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中文教学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程爱民、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部长孙凤收、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部长李晓述、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旭、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谢萍分别分享了各高校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