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985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中山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邱伟教授团队揭示调控不同物种外周循环免疫细胞异质性的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22-02-15 15:44:13    浏览次数:348    来源:中山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脑病中心邱伟教授团队在国际转化医学杂志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中科院一区Top,IF=11.49)发表题为 “Molecular mechanisms governing circulating immune cell heterogeneity across different species revealed by single-cell sequencing” 的研究论文。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陈东升副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孙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课题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脑病中心李志彬博士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孙成成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该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全面比较和分析来自人、小鼠、仓鼠、猴、虎、猫、狗、兔、羊、鹿、鸽子和斑马鱼等12个物种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五种免疫细胞(T、B、NK、单核和树突状细胞)的转录谱特征,揭示了不同物种之间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的异质性分子特征和细胞间互作关系,及同一种免疫细胞在演化和发育上的保守性。该研究鉴定,12个物种的五种细胞之间214对保守的细胞—细胞互作对,其中最保守的是VIM-CD44,在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之间最常见;T细胞和B细胞之间最保守互作对是CD40LG-CD40、CD40LG-TRAF3、CD40LG -ITGB。研究分析了上述互作对在细胞内所属的信号通路、每一种细胞的发育调控网络,以及参与调控的核心转录因子及其下游靶向基因。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PBMC等免疫细胞发育、成熟、增殖、激活和分化,分析免疫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抗原呈递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机制,揭示免疫性疾病的异常免疫细胞的功能,最终对指导免疫系统疾病中的药物临床前试验有参考价值。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比较12个物种循环免疫细胞特征

脑计划是我国为人民健康作出的重要科技战略部署,对接国家脑计划,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整合优势学科与研究平台,于2018年率先成立了华南地区首个“脑病中心”,2019年获批成为“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牵头建设单位、广州市“脑计划”中“脑疾病与康复研究”专题首席依托单位,并于2020年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等联合申报建设“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附属第三医院脑病中心研究团队致力于脑疾病领域内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基于前期扎实研究基础,2021年“脑病实验室”正式成立。该研究成果是脑病研究团队在神经免疫领域的又一成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