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中央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中央财经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从运动员到裁判,冬奥会上的cufer不一般!

发布时间:2022-02-25 14:12:35    浏览次数:273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在中财大,有这样一群专业的“冰雪人”,平日里的他们,是我们身边亲切的老师、熟悉的校友、可爱的同学……而在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舞台上,他们是十年磨一剑为国争光的滑雪竞赛长,是化身冰雪赛场“信鸽”的信息传递主管,国际雪联点赞他们执裁的比赛“像丝绸般顺滑”……他们在台前幕后服务保障着赛事运行工作,展现着中国冰雪人的风采,也将奥林匹克融入校园……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些cufer们的冬奥故事。

李宏权:关心所有的人,关心所有的事

“关心所有的人,关心所有的事。即使这一句话没有写在竞赛手册和规程中‍,亦是使命所系。”来自我校体育与经济管理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李宏权副教授,用这样一句话向我们介绍他肩上的责任。作为本届冬奥会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的竞赛长,从竞赛日程、选派人手到组织筹备、赛事运行都是他每天的工作。甚至比赛期间的降雪,对于他的工作都是不小的变数,“下雪就是命令”,热心肠的他,二话不说带领着NTO(冬奥会国内技术官员的英文简称)的同事们扛起雪铲,助力到清雪队伍中,将数万平方米的赛道清扫干净。“我‍‍只要还在这片场地,‍‍雪就必然要给它清走!”裁判们用舍我其谁的中国红赢得了外籍专家们的尊敬,也赢得了国际雪联工作者们的赞许!

这一期,带你一起走近除夕夜清理赛道的冰雪守护人,回顾电子计时屏幕后的分秒故事,见证中国冬奥冠军打破纪录的历史瞬间……他们守护着赛场,也同样为国争光,用青春与热爱书写属于中财大人的冬奥篇章!

今天,一起听听他们的冬奥故事。

丁帅——不忘初心,传递热爱



2月4日,坐在五棵松体育中心记录席的中央财经大学青年教师丁帅,透过眼前的电子屏看着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过去,“我可以看清运动员的每一个状态,场上每得一分,我都会登记在表。”当中国女子冰球队以3:1成绩,拿下与丹麦的比赛时,丁帅激动地记录下这令人振奋的分数,那一刻,“我的腿在桌子底下一直在抖,太激动了,中国队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真是太不容易了。”

出生于1995年的丁帅在“冰城”哈尔滨长大,自幼开始练习冰球。进入大学后,他便在运动员、裁判员和大学生等几种不同身份中来回切换。如今,他是学校办公室的一名青年教师,在北京冬奥会中,他被选中担任计时员。



看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发布技术官员遴选公告后,丁帅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学习最新的裁判规则,同时在语言上下大功夫。他在工作之余可以用简单的法语和外国技术官员探讨比赛规则,这得益于本科期间在课堂上的收获,“能和外国技术官员沟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此期间我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



丁帅告诉记者,为了能够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每一场次在哪个时间段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都会记录在笔记本上,“有一次,国际技术官员往回调时间时,系统突然显示不出上一次停表时间,幸好我记录下了时间,将时点向技术官员进行汇报,及时调整回准确时间,让比赛顺利进行。”

丁帅觉得在冬奥期间虽然劳累却也收获满满,“最辛苦的阶段是我们每天都有比赛,有时甚至一天有三场比赛,‍‍早上9点从住处出发,晚上12点才能回去。最幸福的阶段是冬奥会观赛条件比较严格,观赛机会也非常难得,而我有机会坐在最好的位置观看每一场球,记录每一个运动员的重要时刻。能观看这么多场国际顶级赛事,体验这样的氛围,这让我感到非常幸福和荣幸。”



这是丁帅第一次参加奥运赛事相关工作,“内心激动而震撼,更充满对冰球、对祖国的热爱。”冬奥会结束后,丁帅计划把自己在赛场上看到的故事和汲取到的奥运精神分享给中财大的同事和学生。丁帅很认可中国男子冰球队长叶劲光的话:“在二十年后,有一个中国球员被选进了顶级联赛,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打冰球时,他可能会回答‘在2022年,我五岁的时候曾见证过中国队征战冬奥会’。”我认为这种传承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真的‍‍太重要了,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冰雪运动中。

蒙禹池——精益求精,体育精神薪火相传



赛前测试

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的赛场上,我校2014级校友、青年速度滑冰裁判蒙禹池作为NTO(国内技术官员的英文简称)担任比赛过程中违规抢跑的举旗提示工作。这场比赛正是高亭宇打破世界纪录的夺冠之战,回忆起那日赛场上的感受,他记忆犹新,当时全场的目光都聚焦于蒙禹池手中的旗帜。“当时34.32高亭宇打破世界纪录时我们都非常激动,但作为场内裁判需要克制住自己内心的兴奋。”结束整场比赛的工作之后,蒙禹池回到办公室,直到这时他才能够和同事们相拥欢呼。



蒙禹池在比赛现场

蒙禹池与冬奥的不解之缘源于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蒙猛作为我国早期速度滑冰运动员,退役后作为国际级裁判活跃在冰雪赛场上,自小看着父亲在赛场上执裁,耳濡目染,他早早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冰雪的种子。大学之后,热爱与专业相辅相成,蒙禹池决心走上速度滑冰的裁判之路。蒙禹池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绝不允许自己犯错,反复练习,反复理解吃透规则,本科主要课程的学习与自身速度滑冰的专业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我。在2015年冬奥申办成功之后,蒙禹池就参与进了冬奥会各项筹备工作。6年逐梦,蒙禹池成功站在国家速滑馆和父亲一同服务冬奥。



图为蒙禹池(左一)和父亲(右一)赛后与高亭宇合影

因为在读书期间曾有过学生记者的经历,在冬奥赛场内外,蒙禹池还主动“承包”了场地比赛的照片采集工作,从学院学子到青年裁判,参与冬奥不仅让蒙禹池在裁判工作上收获了宝贵经历,更让他理解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真正含义。他也希望学弟学妹们努力学习,不忘校训,不忘记祖国和学校的培养教诲,争做新时代财经报国的栋梁!

葛苑芃——从校园内的“小管家”成长为冬奥赛事中的“大管家”



随着赛场上的旋律响起,冬奥最后一场比赛落下帷幕,葛苑芃结束了自己作为冰球竞赛协调员的冬奥之旅。不久之后,她将继续投身冬残奥会的筹备工作之中。

虽然冬奥会只持续了17天,但是葛苑芃的准备工作却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从2019年参与社招,到2020年2月正式入职,她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两年。作为协调员,葛苑芃地工作涉及衣食住行诸多业务领域,她说:“有时候感觉很小的一件事,到真正执行起来时会有牵一发动全身的这种感觉。”在将理论知识真正落地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出入,“是大家的不断调整,磨合工作和相互配合让整个赛事成功地推进。”



图中左三为葛苑芃与同事们确认运动员下场流线

在中财大的学习期间,葛苑芃曾在校学生会工作,那个时候她也需要统筹许多任务,因为涉及分工,一个人只是做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正是当时的经历给她带来了不少锻炼,以至于现在她能够担任起统筹的大任务。

葛苑芃与中财大有着深厚的感情。回想在中财大的日子,她说:“如果当时能够再抓紧时间,再多学一些东西,再从老师们或同学们身上多学点一些经验,我觉得我现在可以做的更好。”对还在中财大学习的同学们,葛苑芃提出了真诚的建议:“希望大家能珍惜在大学的时间,千万别荒废。你学的每一点知识对以后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于佳茵——她将青春绽放在冰雪高峰



她叫于佳茵,是2021级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毕业生,她还有个与众不同的身份——崇礼赛区障碍追逐项目的旗门裁判,参与进了本次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赛事服务中。于佳茵从十二岁开始接触滑雪,后来成为黑龙江省单板滑雪的运动员,在退役之后还一直有参加裁判工作,经过2020年上半年NTO线上线下的一系列培训,最后担任了冬奥会障碍追逐项目的旗门裁判。“能参加冬奥会,是一个对自己来说,对裁判员来说很大很荣耀的事情”。



于佳茵负责的雪道是崇礼赛区里最长的,大年三十当天,雪道积雪严重,厚度可以没过鞋,为迎接次日即将举行的训练赛,于佳茵和同事们清晨四点就跟随塑形师开始清雪塑形作业,直到下午四五点才结束赛道的维护工作。尽管这并不是她职责内的工作内容,但为了冬奥赛事能顺利进行,她无怨无悔,做赛道运行的保障者。于佳茵告诉记者,她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学弟学妹参与进冰雪运动之中,在冰雪中绽放中财人的绚丽青春。

南岳鹏——不负热爱,奔赴未来



“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不要让自己后悔。去认识世界,多认识一些新的朋友。”来自体育与经济管理学院21级的本科生南岳鹏,在此次北京冬奥会中担任美国男子冰球队队陪。2002年出生的他,早已是冰球场上的“老将”。他从4岁就开始学习冰球,初高中在美国留学时期,入选了美国NCAA冰球联赛,回国后获得了2019年全国锦标赛冠军和2021年全国锦标赛季军。

“去年12月北京冬奥会开始遴选志愿者时,我就开始时刻关注动态。恰好学姐联系到我,了解到有这样一个可以让我发挥优势的岗位,我就果断参加了。”作为队陪,南岳鹏和另一名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留学生搭档工作,他常常从上午十点忙到凌晨一两点,“每天早上运动员还没到达场馆前,器械师就会早早到达,我们也会跟着到场馆内进行准备,了解队伍所在位置。队员训练之后还要换洗衣服,补充水和食物,这些过程都是我们的工作范围。”

巧合的是,此次参与北京冬奥会的美国冰球队员中,还有南岳鹏的高中同学。再次相遇,他们像老朋友般,也会在闲暇时聊一聊对方最近的生活和训练。工作期间,南岳鹏收获了许多珍贵的经历和朋友,“平时外国运动员都很热情,会同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打招呼,送自己国家的纪念品给工作人员,我们大家相处得都很融洽。”



右一为南岳鹏

南岳鹏称,未来他规划将工作重心转向冰球赛场的幕后,来到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是他的最佳选择。“冰球是一项激烈的运动,它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永远记得在冰面上飞速滑行、让风吹在脸上的感觉。目前我依然可以参加冰球比赛,未来有机会的话可能会以国家青年队的身份继续留在赛场。”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举行了两届大学生冰球联赛,南岳鹏笑着说希望自己的大学在未来某一天也能拥有一支冰球队,彼时,他会积极参赛,为学校赢得荣誉,为我们的中财大争光。

朱云汉——做冰球事业的追光者



朱云汉是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19级的学生。本次冬奥会中,作为俄罗斯男子冰球队队陪的他,主要工作是转达俄罗斯冰球队各项需求。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到晚上九、十点,有些时候甚至会熬夜至凌晨一两点。

在得知自己成功入选了冰球队陪后,朱云汉提前准备,通过查阅队伍资料,以了解运动员们是否有某些特殊的要求和赛事的特定习惯。更为幸运的是,朱云汉所负责的恰巧就是他最喜欢的俄罗斯冰球队。在与偶像的近距离接触中,还收到了带签名的球杆作为礼物,也是一种兴奋的体验。



身为冰球运动员,朱云汉从4岁半开始接触冰球,教练发现他有天赋和热情,开始培养他。朱云汉先后加入国家少年队、北京队,参加U18世界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2021年,作为北京队队员获得全国锦标赛第一名。

上大学后,他常常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赶去几十公里外的训练场参与训练,他认为自己的热爱加上老师,教练的支持足以支撑他平衡好学习与冰球。冰球给他带来了不服输的性格和专注感,而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学习生活。



俄罗斯队的每一场训练和比赛,朱云汉都在场边观看学习。他提到俄罗斯冰球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他也会将冬奥会期间的所学所感运用到自己以后的冰球事业中。朱云汉说:“冰球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将继续作为运动员参加职业比赛,直到退役。我热爱作为运动员带来的快乐,哪怕其中会有困难,也都是体验,乐在其中。”十几年的运动生涯也带给他病痛,曾经的一次腰伤,直到现在久坐、久站还会感到疼痛。

朱云汉希望可以接下来的日子能脚踏实地,踏踏实实用心做自己喜爱的事业,不被短暂的成果所诱惑,努力收获真正的成长。

“从2007年起,我每天坚持学外语、背单词,就是为了有机会在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候给咱国家争口气!”“在参与国际性比赛过程中,特别让我意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必须学好外语才能与国际接轨。”第一次站在冬奥赛场的李宏权,直言自己并没有预想中的兴奋,“我必须保持沉着冷静,因为我还肩负着很多责任”。





“‍‍咱冰雪人有自己表达爱的特别方式!”李宏权笑着告诉记者,虽然冰雪人的工作比较苦,但表达爱的方式却很特别。“比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到洁白无瑕的雪面上,我会在雪地上画一个爱心‍。然后把这个爱心发到自己的家庭群,发给自己的爱人,发给自己的孩子。”





从冬奥冰雪赛场到中财大校园,“后冬奥时代”如何更好的让冰雪进校园,向更多的人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是李宏权一直思考的问题。“进入后冬奥时代,‍‍中国冰雪项目上的整体发展状况和面貌会是不一样的。我希望将奥林匹克的精神带给同学们,通过课程建设让同学们了解奥林匹克。”他还计划引导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拓冰雪项目的管理、经营本领,掌握更多冰雪产业知识,在冬季冰雪产业和冰雪经济上有所作为。



马越——冰雪里的“信鸽”



“冬奥会是一个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一个过程。”从2015年我国取得冬奥举办权的时候,马越便萌生了参与的想法。来自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体育管理专业的马越副教授,作为本届冬奥会单板滑雪信息传递主管,主要负责赛场上的信息传递工作。“信息传递主管在赛场上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信鸽。别看这个岗位人数少,它是每场赛事必不可缺的部门,需要真正‘懂比赛’。”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传递国际奥委会指定机构的官方通用信息和涉及比赛积分的成绩信息,这就要求信息传递主管不仅要有比较好的国际视野,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





进入赛场以后,马越开始通过参加测试赛来熟悉赛道,以确保在冬奥会开始后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状态,按照竞赛的日程要求来一步一步稳定扎实地推进工作。马越告诉记者:“每一个赛事执裁团队的风格是有差异的,在比赛的时候,大家相互支撑,把赛事的执裁理念不断交流和贯通。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非常稳定强大的执行团队,从而更有利于冬奥会执裁过程的顺利进行”。

冬奥会的举办期间降雪频繁,赛道上的浮雪会影响运动员的速度和比赛的安全性。和李宏权老师一样,马越和他的团队每天都是六点起来,用铲子、锹、小推车、和小簸箕来一点一点的把雪运到赛道外面。也正是因为每一个细节、行动、指令都能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执行,国际雪联称赞李宏权和马越团队执裁的比赛就像“丝绸般顺滑”。





在接到任务之后,马越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安顿家里的各个方面。“学校、学院非常关心我们,社区也非常重视我的情况。家里的平安和幸福得到了保障,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在外工作。”温暖的后盾,来自家庭、学校......四面八方的爱包围着他,让他更能专心在冬奥会里做好自己的工作。





马越朋友圈里有一串特殊的日期,从2015年7月31日,是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的时间,2022年2月4日是冬奥会开幕日,再到2022年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闭幕。一串数字,将近七年的时间跨度,他将自己和冬奥会紧紧相连,这是他对冬奥会的感情,是冰雪人绵长深厚的爱。

“将奥林匹克带回中财大校园!”在收获了这份宝贵的冬奥会经历后,马越对于未来的教学和科研有了更多的打算。“我和李宏权老师沟通交流过很多。未来想把冬奥会冰雪项目在咱中财大校园更好地推广起来,让学生们对冰雪项目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让冬奥会的势头别落下。”他还期待着未来可以在通识教学中更加广泛地把夏奥和冬奥融合在一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同学们讲更精彩的课。“希望学校可以成立滑雪协会、滑雪社团,让更多同学可以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

他相信,冬奥会在无数人心里留下的美好回忆不会消散,会化作千万雪花,继续融入“一起向未来”的行动当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