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培训

211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中国自然资源报)资源报国 心系民生——聚焦全国两会地矿领域代表委员建议提案

发布时间:2022-03-10 10:31:41    浏览次数:232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版面截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王训练建议——

完善市场激励政策,促进稀土下游产业技术突破

稀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王训练提交了《关于完善市场激励政策,促进稀土下游产业技术突破的建议》。

他介绍,目前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极不协调,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上游产业聚集,下游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上游产业技术专利有一定优势,下游产业核心技术专利优势不明显,且专利资产价值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下游稀土产品整体供应端增速不及需求端增速,部分稀土品种供不应求,部分稀土品种过剩积压。

王训练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上游遭受集团垄断,产业利润差异明显;下游遭遇专利壁垒,技术创新激励不足;市场和总量控制指标的双重限制。为此,他建议:

——避免上游企业过分聚集,促进全产业链均衡发展。提高上游企业准入门槛,实施上游企业末位淘汰,促进企业升级改造;调节稀土产品补贴与税收,弥补稀土产业收益分配差距,进一步平衡上下游企业利润分配;积极建设稀土工业园区,推进稀土全产业链集聚均衡发展。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突破下游技术壁垒。加大稀土产业下游高附加值材料制造的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下游企业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企业创新的导向作用,特别要重点帮扶具有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提升企业经营与创新活力,助力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积极引导科研院所与稀土企业联合科技攻关,突破技术壁垒。

——完善稀土产业顶层设计,推动下游企业发展。完善国家稀土产业下游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型产业经济发展为重点,科学分配稀土开采冶炼指标,充分满足国内下游稀土企业发展需求;完善稀土产品利润分配平衡机制,通过市场机制与政府政策双重调控,平衡下游与上游产业严重的利润差别;完善国家、地方、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行业管理体系以及区域、部门联动的监管体制,加强我国稀土产业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提高稀土产业各环节关联度,改善行业竞争秩序,结合国内资源和技术优势,助力稀土下游产业大力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刘俊来建议——

加强东北黑土地调查与保护

东北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中黑土地有机质平均含量是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的1.4 倍,是经济有效的天然生态碳汇。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刘俊来带来了关于《加强东北黑土地调查与保护,保障粮食安全,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提案。

刘俊来介绍,农业土壤固碳,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赢得10~20 年的缓冲期。然而,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经过百年高强度的开发利用,我国东北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形势严峻,受沟蚀、肥料药物使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东北黑土地盐碱板结、养分失衡,生态功能退化,黑土“变瘦、变薄、变硬”明显。他在调研中还了解到,东北黑土地存在“根脉不清、病况不明”、科技研发有待加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黑土地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目前,黑土地面积和分布范围存在分歧;“变瘦、变薄、变硬”的精准数据依据不足,缺乏面区域综合调查;退化的区域性生态系统调查和黑土地生态功能调查缺失,保护缺乏法理依据。此外,黑土地保护性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社会资本、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和其他种植者进行资金投入的能力不足,农民积极性不高。因此他建议:

首先,摸清家底,建立土地质量档案。开展全域黑土地土壤普查和黑土地资源专项调查。统一黑土分类标准,查明黑土地土壤类型、数量和分布。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建立黑土地资源大数据平台,开展黑土地资源“一张图”建设,实现“数字黑土地”,形成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现状及变化定期监测和预警管理,为黑土地保护精准施策等不同需求提供多元智慧服务。

其次,加快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开展黑土固碳机理、源汇属性转化机制、阻止土壤有机碳流失、提升土壤生产力,以及人工干预提升黑土地土壤碳减排增汇有效途径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攻关,促进黑土地保育水平提高、土壤碳汇能力提升,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最后,统筹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健全黑土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长效生态补偿机制,使保护者受益、让保护者心安。尽早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草案)》,对盗挖、滥挖、非法出售黑土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