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我是工商管理专业,可以从物流和供应链的角度,研究物资的运输与供应优化问题;我是通信工程专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时监测车辆、人员动态数据;我是人工智能专业,可以研究利用人工智能代替一些服务行业,减少人员流动与接触……”在公选课《大学生创新实验技能培养》的课堂上,同学们正在围绕所学专业如何助力疫情防控进行“头脑风暴”。
师生们置身于战疫的大环境中,战疫故事和战疫精神成为了专业课堂和思政课的鲜活素材。课程全面转为线上,却将“屏与屏”的距离拉得更近,课堂成为了师生们共同战疫的主场,吸引着更多同学们在学习中思考青年学子的担当与作为。
以战疫元素“催化”专业知识学习
“怎么又到下课时间了”“老师,能不能让我把这部分讲完!”环建学院张晓东老师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技能培养》应该是8点25分下课,最近的几次课都被热情的同学们“拖堂”到了快9点。原来,课堂围绕最近的战疫热点,让同学们将专业知识与疫情防控相结合,并对提出的创新想法进行“路演”,由其他同学进行打分点评。
新型口罩的研发、智慧物流的构建、大数据在精细化管理中的运用……课堂上,同学们的战疫“金点子”层出不穷。基础学院的张钰锟很是感慨:“在搜集资料与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我所学的电子与信息类专业在疫情防控中可以‘大有所为’,各种无接触的服务都需要基于软件开发,希望我们能够运用科技的力量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们还鼓励同学们将PPT录屏发到讨论区里交流,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交流互动、相互启发”,张晓东老师解释说:“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建立专业自信。”
张晓东老师引导同学们将专业知识与疫情防控相结合
怎样在屏幕化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让当下的战疫成为课堂的助力?这也是很多老师在备课中思考的问题。针对同学们只能“宅”在寝室学习的现状,陶红老师在《环境污染与健康》的教学中,从专业的角度诠释噪声的危害及防治,从而引导学生封闭期间相互体谅、和谐共处。
将线上实践课“搬”到抗疫战场
宿舍楼封闭不能前往实验室、无法自行购买简单的实验器材……特殊时期,不少课程的实践环节遇到了疫情的阻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殊轶老师索性将《医疗器械人因设计》的实践课“搬”到了抗疫战场:“让学生掌握医疗器械人因工程设计方法,就是使医疗器械的设计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上海大规模使用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筛查,这不就是一次最好的医疗器械用户测试实验吗?”
王殊轶老师将线上实践课“搬”到抗疫战场
任课老师们有的搜集了试剂盒使用后居民的问题和反馈意见,有的把家人使用试剂盒检测的过程拍成照片作为实验素材……聚焦拭子和采样管的设计细节、说明书的可用性、废弃物的处置等,同学们纷纷提出设计建议,学院的微信平台、课程的微信群成为了试剂盒人因设计讨论课堂。
随着战疫的持续,在后续的课程中,师生们还从人因工程的角度,探讨了方舱里的微气候和微环境。博士生陈齐欧就职于上海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他一节不落地参与了每节课:“这样的线上实践课打破了时空条件的限制,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实践也很有帮助,作为研发工程师,我们从产品设计初始阶段就把人因工程思想融入其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
在《现代仪器分析》课堂上,刘宝林老师则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检测及鉴定方法”,让同学们在结合课程内容掌握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步骤的同时,感受研发团队团结、奉献的科研精神。“疫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思考科学,我们要在科学的土壤里汲取经验和智慧,在自强的信念中凝聚勇气和力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龚婉青同学感言道。
身边的鲜活案例“入味”课堂
“对你而言,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哪些?积极意义是什么?面对疫情我们可以做什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马院的牛翔宇老师从三个问卷调查切入,开启了一次特别的心理团辅。
最新的疫情动态和一线战疫故事,被同步到牛翔宇老师的课堂上。她分享了自己作为社区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的经历,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同学们剖析和疏导面对疫情的情绪状态,引导大家坚定理想信念,去遇见未来那个美好的自己。“把战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其实并不一定要讲大道理,我希望能用一种春风化雨的形式,让同学们得到心理舒缓和精神启发,让我们的思政‘小课堂’与抗击疫情的这场‘大课堂’实现同频共振。”牛翔宇老师介绍道。
牛翔宇老师开展心理团辅
事实上,战疫正成为学校课堂丰富而鲜活的育人素材。面对2万余名学生的一日三餐,如山的物资搬运、防疫消杀、核酸检测、垃圾清运、水电维修......可敬可爱的教职工和志愿者们义无反顾地担当了一切。管理学院的沈莉老师将这些同学身边的动人故事引入到《领导与团队管理》的课堂中,策划了一堂主题为“疫情中的领导力——勇气与担当”的教学活动。校友企业家、校园志愿者、宿舍楼楼长都成为了课堂上“道德型领导力”分析的对象,在案例教学与分享讨论中,让同学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将知识点吃得更透。
沈莉老师以身边的鲜活案例“入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