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吉林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985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吉林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李海平教授原创性成果《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保障义务》发表

发布时间:2022-05-16 09:28:10    浏览次数:250    来源:吉林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近日,吉林大学法学院李海平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发表题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保障义务》文章。该文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国家宪制的高度阐释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保障义务的宪法逻辑和规范内容,从宪法依据、义务构造、义务限度和义务实现四个方面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保障义务的释义学理论。





文章指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保障义务既有宪法指导思想的根本依据,也有贯彻新发展理念国家目标条款和社会主义原则的规范基础。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保障义务的本质是区域实质平等,属性为客观法义务,内容由目的性义务和手段性义务构成。目的性义务体现为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在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给付;手段性义务体现为区域协调发展国家目标对立法、行政和监督行为的约束。应当根据比例原则和效能原则划定目的性义务的限度。建构区域协调发展法律体系,倾斜配置地方立法权,适度干预地方人才、产业补贴政策,实施多元化综合监督,是手段性义务的主要内容。作为国家目标条款确定的国家义务范例,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保障义务的基本原理可普遍化为国家目标条款的一般理论。

文章认为,区域协调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社会主义平等理念在区域关系领域的制度化表达,表征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在形式平等基础上的实质平等关系。宪法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原则和国家目标条款共同构成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保障义务的宪法依据体系。

文章强调,中央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地方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区域协调领域的具体实现形式,由此衍生出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保障义务的直接主体和授权主体的二元主体结构。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保障义务的高度不确定性、不具有诉讼可能性,决定了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保障义务是客观法义务。区域协调发展的立法宜对地方立法权实行倾斜配置,授权欠发达地区在“三农”、国有企业管理等传统经济社会管理领域先行先试;在行政领域,中央宜制定统一平衡的人才、产业补贴制度,适度干预地方人才、产业补贴政策,划定补贴领域和额度范围,消除地方人才、产业补贴的无序现象;在监督领域,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保障义务的客观法义务属性决定了,对义务履行的监督应采用政治监督、国家机关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等多元化监督形式。

该文是李海平教授长期深耕宪法学基础理论的原创性学术成果。该文立足于宪法序言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结合国家目标条款和实质平等的宪法学原理,建构了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保障义务的宪法释义学理论,为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贡献了法学智慧。同时,该文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实践提炼法学命题,发展法学理论,彰显了法学研究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品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