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我从大山走来,肩头扛着大山的色彩……”
他们来自“人无三分银,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为着梦想,从中国的西南,跨越千里,来到中国的东北——吉林大学。毕业后,他们又选择回到了家乡。只为“那里有儿时捉鱼的稻田、放牛的山坡,有看着我长大的父老乡亲,有唤着我乳名的一声声亲情。”
卢伟:家在水城
见到卢伟之前,我还不知道,在56个民族之外还有一个民族叫“穿青人”。穿青人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主要生活在贵州西部等地。卢伟是贵州六盘水市水城人,这个穿青人小伙子,200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目前是水城县木果镇政府的一名基层纪检干部。专业与职业的跨度,绝非冲动,而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毅然选择。
卢伟的父亲是一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参战军人,退伍后回乡做了村干部,一当就是20年。母亲曾是乡村民办教师。父母默默工作、不求回报的家风,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卢伟。
卢伟的家乡土地贫瘠,且都是山地,没有办法进行机械化农业耕作。因此农忙季节,就会上演乡里乡亲挨家挨户相互帮忙的情景,这在卢伟骨子里形成了最初的故乡情。
卢伟大学毕业后来到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参与了我国某新型常规潜艇的建造。因为做事踏实,领导非常器重。至今他还记得,当时说要辞职的时候,领导“呆”了几秒,然后说“我没想到你会辞职”。后来,他到了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动力研究院工作,从事汽车发动机研发工作。也是因为工作踏实,获得了年度“最佳新锐”称号。
不论是在“武船”还是在“长城”,卢伟心里总像装着事。每年放假回家,看着西部大开发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卢伟总是感觉一个声音隐隐地在召唤着自己,而且这个召唤越来越清晰: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2012年,卢伟做出决定,从长城汽车动力研究院辞职回到了六盘水。
2013年5月,他选择在贵州省六枝特区中寨乡平基村驻村(同步小康驻村志愿者),一颗飘浮的心终于安稳下来。
进入平基村的入口是一道铁索桥,村里面没有硬化路,很多地方甚至连毛路都不通。作为村干部,他走寨串户,了解民情,深入调研,很快就融入了村民中,村里老百姓也把他当成了自己人。无论是矛盾纠纷调解、出具各种证明,还是外出到乡里办事,他们都会找卢伟咨询和帮忙,甚至有的老年人到村里的金融服务站去取钱也会叫上他一起去帮忙输密码。卢伟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就是老百姓的大事。”
两年驻村,让卢伟感受到了国家对于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之大,各种惠民政策,需要的是更多受过良好教育、愿意俯下身到基层去的人进行宣传和执行。此时,又一个决定在他脑海中萌生。
2015年,卢伟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回到了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水城木果镇。作为一名最基层、离老百姓最近的纪检监察干部,卢伟始终把守护群众利益、当好纪律法律的执行者记在心头、落在行动上。
木果镇有100公里的水泥硬化通组路的专项监察,受条件限制,是卢伟带着纪检员用皮尺50米、50地丈量,走遍了全镇的每一条水泥硬化路来完成的。为了确保老百姓该享受的政策都落到实处,卢伟走村串户,挨家挨户上门询问,查看他们应得的项目是否落到实处。几年来,他走遍了全镇98个村民组的4000余户群众。个别群众的补助资金被违规克扣,他都给予追回并对违纪人员进行纪律处理。卢伟说:“群众身边存在着最直接的‘微腐败’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损坏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在家乡,卢伟不仅是一名纪检干部,还是乡亲们的 “跑腿”和“技术顾问”。“有事找卢伟!”成为乡亲们的口头禅。乡亲们报销合作医疗、申请临时救助、修房子、孩子落户口、上学填报志愿、办银行卡等等事务都会咨询他、找他。
“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这是时代楷模、纪检监察干部李夏的个人签名,也是共产党员卢伟的人生信仰。他把人生坐标定位在家乡,正如他所说:“今天,我的家乡置身于奋斗新时代的大潮中,即使没有我,它也会跟着这个时代大踏步前进,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可我又怎能不在她前进的征程中留下参与的痕迹呢!”
秦开洪:不忘来时路
2015年,家住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黄土乡汤家村的汤某坐了8个小时的汽车跑到贵阳找到秦开洪,说他家的土地被当地村民霸占了,多年找政府协调处理未果,又没有钱,当地律师也不愿接他的案子。在听完汤某陈述后,秦开洪专程陪同汤某到他的家里实地走访、调查取证,在了解真实情况后,帮助汤某向县政府申请土地确权,并最终获得了支持。
从此,秦开洪便走上了村居法律服务的道路。2016年,他主动申请参加贵阳市司法局组织的“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公益法律顾问服务,为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所辖的金棋村、犀牛村和永乐村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帮助村民解决法律问题。2019年,他又受聘担任了盘县盘南15个乡镇的法律顾问,接手处理土地纠纷案件。
201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的秦开洪,现在是北京市浩天信和(贵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带领10个人的工作团队。作为“惜时如金”的专职律师来说,接手农村案件,费时费力又不赚钱,可是,秦开洪却将团队大量的精力集中在为农民做公益法律服务上面。他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深知农民的疾苦!”
贵州省盘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开洪就出生在盘县忠义乡洒坝村。忠义乡是盘县少数几个没有任何矿产资源、没有优质经济作物的地方,土地多为贫瘠的山坡地,种植的粮食也仅够一家人吃。秦开洪至今记得,父亲去世的那个夏天,家里已经处于断粮的状态,是借粮食为父亲办的丧事。那年他才四岁,母亲托着5个孩子艰难度日,家里把唯一能上学的机会给了排行最小的秦开洪。
“那时,早上起来,我要么上山找猪草、牛草,要么在家做些家务,然后再去上学。放学,要么到田里干活,要么上山放牛、割草。”10岁时,他已经能耕田、犁地,家里的农活都会做。
历经坎坷,也要努力生活,而且要有尊严地生活,这是秦开洪学习法律的最初动力。2009年,他如愿以偿考入吉林大学法学院,并于201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长春是我的第二故乡,吉大是我最温暖的家。”
“在吉大,有师哥师姐和老师的关照与爱护,他们送给我被子、脸盆毛巾、牙膏牙刷,帮我找兼职,帮我寻求资助渠道。”也正是因为资助,他和学校纪委的老师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校纪委的老师们共同对秦开洪进行了资助,他也成为校纪委老师们共同的孩子。离校前夕,秦开洪参加了一次难忘的民主生活会,在表达感激之情时,他也郑重承诺,“会用所学帮助他人,让爱心传递下去。”正是这份承诺,让他工作后历经多个岗位,最后还是选择用法律职业为家乡法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6年起,秦开洪参加了贵州省司法厅组织的“黔微普法”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每天通过“黔微普法”APP(现在的贵州法网APP)为农民工、低收入劳动就业者、遭遇家庭暴力的妇女等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秦开洪担任村居法律顾问的清镇市卫城镇距离贵阳市市区约60公里,金棋村距离卫城镇政府所在地10余公里,一般到每个村的车程都得两个多小时。早上过去,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到贵阳,这成了他做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的常态。
2018年11月,贵州清镇市永乐村农民陈某外出打工,施工中眼睛受伤,做了移植手术。刚开始,包工头说没钱,施工单位也没人管。秦开洪接受咨询后,指导和帮助陈旭索赔,最终于2019年9月达成协议赔偿,陈旭拿到了近30万元的赔偿金。他对秦开洪律师充满了感激,“秦律师是一位负责任的好律师,他很专业,愿意为老百姓说话!”
犀牛村窑坪组的村民对秦开洪也是感激不尽,多次打电话要到律所给他送锦旗,但都被他婉拒了。原来,当地有一座矿山,每天十几辆大型货车拉矿从村民门口过,导致道路被严重破坏。晴天扬尘四起,阴雨天泥浆四溅。十几年来,村民无数次上访均未得到解决。秦开洪进村了解情况后收集所需资料,给当时公路管理部门、环保部门、交管部门和检察院写律师建议信,请他们出面帮忙解决。信件递交后,很快就收到了相关部门的回音。经多方协调,目前村民得到了搬迁补偿,已另修建了新房。
2018年起,秦开洪担任盘县妇女联合会法律顾问,接受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咨询,提供相关法律培训。
“盘县是我的老家,之所以回到这里,就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推盘县建设法治示范县。”秦开洪回到老家做法律顾问,跑遍了盘南十几个乡镇,辅助政府依法规范决策,保护老百姓合法权益,兑现着自己当初的承诺。
2018年,他获得“优秀诉讼律师”奖,并当选贵阳市第五届律师代表大会代表,任贵阳市律师协会第五届公司法专委会副主任。2019年受贵阳市律师行业党委表彰,获“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方能一往无前;牢记使命,方可笃行致远。坚守什么样的初心,肩负什么样的使命,就像一把无形的标尺,丈量着秦开洪的人生厚度,指引他前行的方向。
秦开洪说:“我就想实实在在帮农民解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法律援助这缕阳光的温暖。”
(文/吉林大学报记者 刘飒)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w6xHDyVQBOvwTEeVLHR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