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自2018年,学校利用寒暑假开展辅导员进企业活动,将育人工作从学校外延到企业,以此开拓辅导员育人视野,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调研企业发展,了解行业动态、人才培养发展需求与变化规律,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筑梦引路。
至今,学校共选派58名辅导员、班主任,走访38个城市中的71家单位,针对船舶海洋、核能电力、建筑工程、航空航天、通信电子、制造业等行业深入企业实践调研,他们到船舶重工行业,探求打造海洋强国人才梯队的规律;到网络信息行业,找寻建设网络强国优秀人才队伍的方法;到动力科技行业,挖掘制造强国人才需求的强劲动力,在实践调研中他们不忘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探寻人才培养改革新路径。
打造海洋强国高端人才库
培养“三海一核”领域的领军人才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在辅导员进企业实践调研工作中,船舶海洋行业是重要一站。
王超、李蕊、姚竞争、郭涛、张学超等辅导员选择到船舶重工行业进行企业实践调研,他们当中有到为船舶舱室系统提供解决方案的国际化企业华南建材(深圳)有限公司,也有到国内最大的深水海工装备总装及研发设计企业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还有选择去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船舶企业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地。
王超曾带领学生深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多家造船企业,但对于船舶配套产业并不了解,随着国家对造船界“皇冠上的明珠”豪华邮轮建造项目的启动,他把目标锁定在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华南建材(深圳)有限公司。为期2周的企业实习调研过程中,王超在参观船舶整体舱室和卫生单元的生产流水线的时候,看到先进的技术装备、功能完善又舒适的舱室设计,王超认真地记录、拍照,他要将更多的资料带回学校给学生们看。在参观国际业务部时,王超发现该公司的国际对接业务量大,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过硬的外语功底、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王超与业务部主管边交流边记录,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向。
张学超2019年暑假前往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调研,该公司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习基地,每年有近30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到公司的党宣、纪检、人事等部门进行实习,各部门以“一对一”老带新的方式让实习生参与到企业工作中去,如主题党日活动、新闻采编、企业招聘等,实习生有了切实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张学超通过与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及校友座谈,结合实习生的实践表现,了解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的建议——在校期间夯实专业基础,主动探析行业前沿,扩充专业知识,尝试专业知识的产业转化;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加强沟通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积累;建议学校加强学生管理服务,在细节方面增强毕业生与母校间的聚合力。
学校是国家“三海一核”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海洋领域高端人才的责任使命,国家需要、企业需求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整个链条,辅导员进企业实习调研是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为国家培养海洋高精尖人才的重要一环。
建设网络强国人才队伍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信息革命和数字化浪潮,这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历史性巨变。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如何建设一支可靠顶用的网络强国人才队伍?辅导员们带着问题走进企业,探寻网络强国人才培养之路。
董云吉、魏晚、周文博等辅导员选择到国内领先的TCL集团、创维集团、浪潮集团等互联网应用服务企业进行实习调研,在国内网络前沿地带,感受中国速度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国家带来的变化,了解企业所需人才。
董云吉赴深圳创维集团对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和需求、行业发展趋势、我校毕业生在企业发展等情况进行调研,关于校企合作的模式与企业开展了交流。创维集团成立于1988年,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家电和信息技术领军企业;位列中国电子百强17位,拥有多媒体、智能电器、智慧系统技术、现代服务四大产业。通过与集团人事部门负责人了解到,目前公司在哈尔滨地区招聘人数较少,目前我校有4名校友在此就职,却无从事研发等技术类工作,针对信息时代,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地处内陆的高校如何培养技术功底过硬、思维开阔灵活,紧跟全球网络发展的人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魏晚本次将国内本土IT行业综合实力强的浪潮集团作为调研对象,浪潮集团作为中国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掌握大量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的雄厚技术资源。通过调研,魏晚认为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教学,培养其真正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是重要的途径。校企合作是优化校企资源、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共享人才成果的“共赢”模式。在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时,不仅能教授学生最新的技术与理念,同时也能将企业文化传递给他们,比如浪潮人奋勇拼搏的精神,雷厉风行的工作态度。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辅导员放眼全球、深入企业,在建设网络强国上找到切入口,作为高校教育者,培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国家建设一支网络人才队伍的后备军是责任更是使命。
挖掘制造强国强劲动力
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我国制造业还处在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需提高。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为制造强国培养可靠顶用人才,为制造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方向。
高明、郭涛、王琦、王辉等辅导员分别选择电力、船舶制造、飞机制造等行业领域实习调研,带着对火电、水电、核电、输变电装备进入“百万时代”,“华龙一号”、C919大飞机等大国重器的好奇,深入企业了解中国制造从学习模仿到创中国品牌的历史,感受中国制造的魅力,也在心里种下了一颗为中国制造输送强劲动力的种子。
郭涛带领百余名学生走进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参观学习,了解船舶制造企业的用人需求。10余天的调研过程,郭涛时时被大船集团“重工重任兴企兴船强军强国”的企业文化所感染,在造船厂车间,伴随着大型器械隆隆的轰鸣声,车间工人切割钢板、焊接铁器、铸造器具,在噪音、粉尘的生产环境下,工人们没有皱一下眉;在大船集团的厂史展厅,讲述了企业从兴办、发展、壮大的荣光历程,展厅内陈列着代表企业实力与荣誉的“辽宁舰”模型,记录了企业为祖国造船事业、海洋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经常能听到有关“辽宁舰”背后的故事,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中船重工集团的英雄群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的事迹。郭涛深深地感受到,也许这种为大国重器奉献终生的情怀才是企业最需要的,培养具有“报国情怀”的学生才能夯实制造大国重器的人才根基。
王辉前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对我国民用飞机产业核心企业和骨干中央企业进行调研,她从研发负责人那里了解到在制造行业,我国企业还存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因此科研理论扎实、具备攻关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各个行业最需要的人才,而此类人才也是加快推动创新发展的突破口。用企业的人话说,就是打造制造强国,要坐得住冷板凳。打造制造强国,切忌把蹭热点当成追前沿、只造噱头不造钻头,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韧劲,把冷板凳坐热,把真本事一样一样长在自己身上,“卡脖子”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70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中国制造行业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行转型升级,高校是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基地,加强校企之间加强合作,打通实验成果与生产应用的中间环节,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为企为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制造强国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