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日前,2019(第十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校长刘清友率团出席会议,并参加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后,《中国矿业报》记者就“东盟学院”一系列问题对刘清友校长进行了专访。
关于“东盟学院”成立的背景
刘清友介绍,创办东盟学院,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东盟学院将为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可以增强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教育影响力、文化亲和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中国-东盟地学与矿业合作智库建设,发挥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创办东盟学院,是东盟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东盟国家共同制定并实施“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在地学领域,东盟国家制定并执行“东盟矿业合作第III阶段行动计划(2016-2025)(AMCAP-III)”,试图通过加强各方合作,加深对区域地球科学问题认识、提高地质调查程度、促进矿产勘查开发以及能源资源供应,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设定的4个优先发展战略领域中,第3个优先发展战略领域是“加强东盟矿业领域机构与人员能力建设”,具体行动和措施包括:专业人员的培训,如矿山经理、采矿设计师/工程师、项目协调员;加强资源领域和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机构、人员能力的提高和技术创新与转让;专业领域的培训,如绿色矿山技术、经济地质、地质环境、矿物加工、海岸带地质、地质分析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等;寻求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对话国的支持和技术转让等。创办东盟学院,将为中国-东盟矿业合作以及落实AMCAP-III的战略任务搭建更加广泛的合作平台。
创办东盟学院,是落实地学中心业务发展规划的需要。《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业务发展规划》(2018-2035年)明确列出了十项主要建设任务,创办东盟学院,可以有效依托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办学资源,发挥两所学校人才培养优势,为东盟国家建立稳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拓展地学中心合作研究领域,共同实现规划制定的目标。
创办东盟学院,是提高区域地球科学认识和科技创新的需要。东南亚地处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汇聚区,与我国西南三江成矿带、华南成矿区相连接,是全球重要的成矿域,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地质灾害频发,气候变化频繁,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与东盟共同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创办东盟学院,有利于整合各方人才优势,提升东特提斯构造域地质构造、环境科学认识和研究水平,为我国与东盟国家在地学领域的合作研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于“东盟学院”建设的思路
刘清友介绍,学院建设初期,将依托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成都)、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现有条件,整合优势资源,在成都理工大学挂牌运行。条件成熟后,建成学院实体,完善管理制度,稳定运行。通过不断优化办学资源,拓展办学渠道,全方位开展人才培养相关工作,力争在2035年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国际影响力的地学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扩大地学中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于“东盟学院”培养人才的模式
刘清友表示,未来5年,将通过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为东盟国家提供100个来华攻读地学、矿业、测试技术等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名额,提供500个来华短期研修与技术培训名额,切实提升东盟国家地学专业人员的能力建设和技术水平。
东盟学院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学历教育。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招收来华留学研究生和本科生,按照国家接收留学生相关政策进行管理。留学生培养全过程在成都理工大学完成,实行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地学中心双导师制。毕业论文选题、数据、资料来源依托留学生来源国,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完成全部学业计划后,按国家相关规定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第二种模式是职业培训。职业培训主要针对行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和行业领域管理人员开展。一是依托地缘政治优势,在地学中心建设框架下,为东盟国家地学科研人员、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单位,以及其他有关地勘单位培训高层次地学人才。二是对东盟国家政府部门、矿业部门、工程、经济等领域行政及行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养能够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第三种是除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外的其他教育方式。比如拓展联合培养渠道,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定向委托培养、依托项目联合培养等,强化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双向人才交流,每年支持一批优秀教师到东盟国家地学院校开展交流与讲学合作,邀请东盟国家年轻地学教师来华访学,支持硕、博士研究生到东盟国家开展地学合作研究和实习实训;提升实践教育水平,依托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平台和野外科学观测基地,以及成都中心、南宁中心工作区位和平台优势,强化留学生野外实践能力,提升东盟国家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