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蛙在稻间鸣,稻在田中长,鳅在水中戏。8月10日,在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雷打石镇建龙村,放眼望去,一派生机勃勃的“蛙稻鳅共生”立体生态种植养殖美好图景。一亩田,通过“蛙稻鳅共生”新模式,年产值能达到6万元。业态的多元化,不仅改变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还让农田实现增产增值,绿色高效发展。
生机勃勃的“蛙稻鳅共生”立体生态种植养殖稻田
一田多用,探索“蛙稻鳅共生”新模式
暑热正盛,稻田里,青青的稻苗四周,有一排排浅浅的水沟,水沟向外连着田埂,田埂上热气腾腾,黑斑蛙都躲在稻苗下。只要把饲料往水中一投,零星几只“贪吃”的黑斑蛙,立马从稻苗里蹦出来。紧接着,一群黑斑蛙扑向饲料,爬满田间地头,整个田块“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之后,饱餐一顿的黑斑蛙或“扑通”一声跳回水中,或返回稻苗下 “消食”。
探索“蛙稻鳅共生”新模式的王灿是回乡创业青年。养殖黑斑蛙的稻田,被切分成多块区域,每块四周用竹筏、网纱搭起了一定高度的围墙,上方也都用网罩得严严实实。“新模式不仅能防止黑斑蛙逃跑,还能防止鸟、蛇、老鼠等来偷食。”田里,不仅有水稻、黑斑蛙,还有泥鳅。
降本增效,实现田间绿色生态循环
“蛙稻鳅共生”模式,新在哪里?亮点在何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王灿说,过去,蛙和稻本就共生。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种粮大户不断涌现,从育种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效率大大提高。农田里机器轰鸣声多了,蛙声也少了。
不同于过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稻田轻简化,养殖生态化,产值高效化。
种养过程中,黑斑蛙吃虫、除草,能防治水稻虫害、草害;泥鳅能消化黑斑蛙的排泄物,疏松土壤,净化水质。由于整片稻田既不打农药,也不施化肥,提升了稻谷和水产品的质量。黑斑蛙、泥鳅肉质软嫩、味道鲜美,价格也可观,还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减少农药对农田的污染。养殖户既能在同一块田里获得几份收入,还降低了化肥、农药等成本;既弥补了传统种植业的单一性,还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收入。
高效农业,生态种养每亩收益超3万元
8月初,黑斑蛙和泥鳅已上市,深受市民喜爱,黑斑蛙的市场价在15元到18元之间,而泥鳅几天内就销售一空。
半年前,王灿往农田里放了10个网箱, 40万只黑斑蛙苗,20万条小泥鳅,90%都成活了。半年后,黑斑蛙产量超过4000公斤,泥鳅产量超过1000公斤。“6亩农田,产值预计达20万元,每亩产值3万多元。”这是第一年养殖一季的成果,随着技术不断精进,未来,一年能实现两季,每亩产值预计能达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