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9月,站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徐刘高标准农田的田头,成方连片的广袤田野里阡陌相通、沟渠分明,“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是这片农田的真实写照。
2021年,蔡集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启动。“5年前我刚来到这里时,田块间还是土路,授种、上水和排水都非常不方便。”在蔡集镇承包了6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徐军回忆,“高标准农田不仅解决了我们的排水、运输难题,还降低了生产成本,种田的效益越来越好了。”徐军预计,今年水稻的亩产不低于1200斤,每亩较以前增产200斤、收益增加300元。
蔡集镇农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高标准农田一隅,有一个“耕地质量监测站”,这是一个可以窥视附近2000亩土地基本情况的样本,“监测站24小时全天候监测,运用物联网技术掌握实时的日光温度、土壤墒情、湿度水分等,观测稻麦等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为科学化生产提供参考。”
从传统农业大区,到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单位,近年来,宿城区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集中力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46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提升至77%。宿城区农田基础配套设施稳步改善,农田灌排体系持续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种子和耕地正是“两藏”战略的两个要害。宿城区作为全省“三农”比例最高的主城区,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政治担当、把稳产保供作为重要任务,抓牢要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在江苏(宿城)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试验田被划分成形状、大小一致的格子,每个田块里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田头插着标明水稻品种的“身份证”。“示范基地里正在进行的是优质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的筛选试验。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约占销售收入的8%。”江苏某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说,“目前,我们有几个粳稻新品种在淮北地区生产推广,新品种培育在粮食增产方面的贡献率为45%。最新选育出的瑞华麦549在产量上有较大突破,今年亩产达750公斤。”
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一粒种子从试验田走向农户,需要经历“育繁推”三个阶段。其中,育是核心,繁和推是关键,串珠成链实现“育繁推”一体化是难点。为攻克这一难点,宿城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全力推进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建设,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成立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宿城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获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区试站3个,重点培育优质功能水稻等优新品种,建有种质资源库2000立方米,收存种质资源3万余份,建成标准化种子繁育基地21.1万亩,年生产稻麦玉米种子8万余吨,全国辐射面积达1360万亩。
如今,宿迁市宿城区耕地面积稳定在49.9万亩,良种覆盖率98.5%,今年夏粮亩产超全国平均19.6公斤。宿城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今年获批的5.01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完成后,全区的高标准农田占比将超过87%。一幅“种业兴、产业强、百姓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