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吉林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985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吉林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同学们,健康心态,也是“口罩”

发布时间:2020-02-01 12:17:29    浏览次数:557    来源:吉林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疫情的发展,封城措施的实施,引发民众个体的一些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无助等;还在一定范围导致了一些不良心态。有些人会有一种恐惧下的无助无力感。一部分人会在恐惧之下启用防御机制。一是无意识地过度恐慌,过量关注各种信息,容易信谣传谣,草木皆兵,“吓”自己;二是反向形成莫名其妙的“无所畏惧”或“胆大包天”,并有可能给自己和他人添乱,给疫情防控带来干扰。

“恐惧”是人们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的强烈的害怕情绪。恐惧心理出现时,明明知道没必要那样恐惧,就是不能自我控制,严重时还伴有烦躁不安、焦虑、呼吸急促、头昏、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生理症状。如果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消失,情绪就会恢复正常。

大家要冷静下来细心梳理自己当前的环境和接触情况,逐步排除被感染的可能性,严格按照防控措施来防控,这样心里面才会更加踏实,降低疫情恐惧感。认识到通过目前最严厉的管控措施,疫情正在被有效控制,这样我们的恐惧感就会降下来。当然,个人要在恐惧的时候,希望有人能够联系上,想说话或交流时有人在。因此在隔离期间,要与亲朋好友等进行沟通交流,保持一定的电话或视频沟通。

其实大家在听到肺炎过程中的紧张、恐慌都是正常的,正是因为这些负面感觉才促使我们改变现状,开始采取防范措施。不过现在网络上存在一些不实的信息,有些同学可能会由于过度关注肺炎各类信息,产生“替代性创伤”——即在目击或见证大量残忍、可怕的场景之后,损害的程度超过自身心理和情绪的忍耐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头昏、恶心、厌食、噩梦、失眠等。会产生替代性创伤的人往往性格善良柔软,同理心较强,容易产生共情。建议大家在遇到这种情况后立即停止浏览相关信息,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果忍耐不住查看信息,就仅从权威渠道获取相关信息,不要轻信谣言。

14天潜伏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人们在潜伏期之内,每天量体温,监测自己的体温变化或相关症状,如果有疑似症状,会十分紧张,担心自己真的被感染,纠结自己的计划有变,期盼时间快点过去。人类对于行为结果或事件“不确定性”会产生本能的焦虑,即便是对于有着不确定性的美好结果,人们也会在等待期有焦虑反应;对于可能面临的消极后果、危及生命健康的不确定事件,当事人肯定会产生焦虑担忧。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如何维护好隔离期的心理状态?

如果大家无法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可以通知自己的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会帮助同学们预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老师,为同学们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