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型之路上,留下了许多广外学子的奋斗身影。“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新闻社记者线上采访了跨越1200公里进入山区支教的刘诗薇、曾获“2018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躬身乡村调研的王明哲,屡获“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称号、用脚步丈量多个贫困村的李锦鸿,倾听他们勇立时代潮头、担当时代大任的青春故事。这里,我们祝愿2020届毕业生,心怀梦想、乘风破浪,抵达心中的远方。
英文学院2020届研究生刘诗薇:在山区孩子心中种下英语知识的种子
中国青年志愿者接力扶贫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凤鸣岭南·十佳青年”
刘诗薇在贵州支教
2016年至2017年,刘诗薇怀着“支教梦”从广东前往贵州开展志愿服务。她支教的地方,是距离广州1200公里的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从高铁站出发,先要坐车到达贵州,然后再转乘大巴,最后才来到贞丰县。贵州多山地,去往学校的路上尤为颠簸。车子一路上摇摇晃晃,但对于正怀着期待心情的刘诗薇来说,沿途疲惫并没有浇灭火热的心。
到了学校,她发现校园的场地十分开阔,设施也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完善,这让早已做好吃苦准备的刘诗薇感到惊喜。可当她真正融入进去,才发现,这所学校缺乏的是师资等教育资源,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是自己急需啃下的“硬骨头”。
时至今日,刘诗薇都清晰地记得第一节课上课的情景。在那之前,队里的老师都跟过这群高一学生的军训,彼此之间有初步但并不深入的了解。“所以无论是学生们还是我,对于第一节课都是很期待的”,刘诗薇说。在那节课上,她们主要进行了自我介绍,并对同学们讲了支教团队的工作安排和教学目标,学生们也跟她们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基本情况。刘诗薇说,她站在讲台上,能清楚地看见学生们眼中充满的好奇,好奇中还夹杂着几分羞涩。那堂课结束后,许多学生和她的距离在一步步缩小,她也更加感受到原来这群孩子是很热情开朗的。而那堂课给她最大的感受,便是孩子们从羞涩到乐于沟通的变化,这让她倍受鼓舞。
带着这份鼓舞,刘诗薇开始了每天的工作。她带两个班,一共120多人。每周上6到8节英语课,以及批改学生们的作业。刘诗薇作为支教团的队长,同时需要统筹管理队伍的日常工作,搭建服务地与广外的联系,并及时给予队员们反馈评价。除了教学工作,她还要负责行政工作和公益活动。虽然工作任务繁重,她还是咬牙扛了下来。但学生们薄弱的英语水平,却始终是她心病。刘诗薇刚来的时候,班里的英语平均分只有二三十分。学不会,就更不愿意学,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学们心里对英语的抵触。于是,刘诗薇拉着队友开会,一起商讨筹办英语文化大讲堂,组建英语社团,让同学们在活动参与中加深对英语的认识和兴趣。除此之外,刘诗薇还筹办了一些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参与其中,于比赛中建立起自己的学习英语信心。渐渐地,刘诗薇发现,孩子们对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习上也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后还积极地与老师交流。这些成长让她倍感欣慰。
爱,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刘诗薇和她的队友们的付出,学生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办公桌上多出来的小糖果、摞在桌前整齐的作业本是他们爱的表达。刘诗薇说,最让她感动的,是孩子们找她聊不会跟家人或班主任谈及的那些心里话,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了自己被信任、被重视。
采访过程中,刘诗薇每每谈起支教服务地的人和事,总是带着一种深情。她说,那里在自己的心间,已经是一个“远方的故乡”了。一年的支教经历,拓宽了她的视野和格局,也改变了她的内心诉求。“我发现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原来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结合,我觉得这样的青春才是最值得的。”今年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决胜年,刘诗薇认为,支教的经历让她感受到,脱贫等宏大的主题离普通青年并不遥远,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服务乡村支援建设。
在未来,她将始终带着这样一份家国情怀,将个人价值践行于工作之中。“远方的故乡”,成为了她的动力,也是一种信念。
新闻学院2020届本科生王明哲:入扶贫村调研,推出普惠乡间的科学模式
“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一等奖获得者、2018年“推动湖北乡村振兴高端论坛”二等奖获得者。其论文《精准扶贫高校在行动——高校定点扶贫模式与扶贫成效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校定点帮扶贫困村的持续追踪调查》获得“挑战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王明哲在礼堂村调研
大学四年中,王明哲用1年多时间3次前往7所高校的对口帮扶贫困村,并根据调研经验总结出高校对口定点扶贫模式的实践体系。调研过程中,他和他的团队发现,各高校都有独具特色的扶贫经验,但它们之间对于经验的交流沟通并不多,优秀的扶贫经验难以被传播推广开来。针对这一高校扶贫的痛点,王明哲和队员们对各高校可被普遍推广的优秀扶贫经验进行总结,并将调研成果提交给相关政府部门。在调研中,他发现高校与其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大多采用“随机分配”的匹配方式。根据实地调研与亲身了解,王明哲找到了一些“更合适”的配对。比如,在留守儿童较多的村落,可以进行更多的教育文化扶贫建设。广外、广美等高校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语言、艺术等特长,对这一类的贫困村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具体帮扶。
多次深入蒲芦洲村等基层乡村实地调研后,王明哲坦言,调研路困难重重,绝非坦途。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受访者误以为他们是来做暗访的,也有部分村民不愿配合填写问卷、接受采访。每到这个时候,他都会充当团队里的“小太阳”,给团队成员进行心理建设,让大家以平常心对待拒绝。在与受访者沟通的问题上,王明哲认为“真诚”与“亲和力”最为重要。在他调研的乡村里,有大量的留守老人,王明哲让队员们“像孩子一样”与老人们沟通交流,用“爷爷奶奶你们好”等一些友好的话语展开对话,逐步建立起老人们对队员的信任。先从聊天开始,循序渐进,最终了解调研村庄的真实面貌。此外,他也学会从每次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后期的调研中,王明哲都会准备好相关公函提前与村委会展开沟通,再通过村委会连接村民,打消受访者心中的顾虑。
回望调研路上的苦与乐,王明哲说:“一开始没想到会走得这么长”。这一路上,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三寒假下乡调研时,一位老奶奶把他们请到家中吃饭。老奶奶的家庭并不富裕,却还是把所剩不多的荤菜都拿了出来与他们分享。饭后,王明哲拿出钱来感谢奶奶的款待,奶奶却谢绝了他。老奶奶真诚地嘱咐队员们,“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有限的情况下要多帮助别人”。这让他他深受触动。王明哲说,自己坚持的动力在于,这一路上,他感受到了来自别人的善意和帮助,所以也想成长为有力量为别人提供帮助的人。
王明哲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相信,“青年大有可为”,不要认为扶贫工作或国家治理太大,离自己太过遥远。“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个切入点,参与到共建的工作当中。”他认为,大学生可以通过调研,给政府提供政策制定上的建议。也可以结合扶贫地区的特色,通过电商,为村民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而王明哲的研究,也从“扶贫”逐步转移到“返贫”问题上。他组建了团队开展精准扶贫成效的追踪调查,并对“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展开深入研究。
今年9月,王明哲即将前往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面对这一新的开始,他谈到自己要练就过硬本领,期待学成后真正帮助到调研路上帮助过自己的村民。
中文学院2020届本科生李锦鸿:帮助对口扶贫基地实现从0到1的变化
校级“青马工程”示范班临时党支部副书记、临时团支部书记、班长,屡获“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称号和“优秀志愿者”称号
李锦鸿和村民交谈
四年时光摇曳,转眼又是毕业季。这四年,李锦鸿曾三次参加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所在的团队帮助对口扶贫基地实现从0到1的变化。他们为当地规划了一间党建活动室,建起了一个特色农场品试验基地,制作了一部关于先进党员事迹的宣传片,举办了一场村委干部技术培训会……一个个数字的背后,凝结了他与乡村之间的故事,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描绘出属于他的青春底色。
将时光帧拨回大一,李锦鸿第一次参加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他第一次深入农村一线。“三下乡”期间,他基本上跑遍了整个黎溪镇,并开展了产业调研,尽力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在实践之余,他还从细致入微的观察中伸发出自己的感悟。他告诉记者一个小故事,“其实是一件小事情,就是扶贫乡村的某个部门很着急,要让我们去帮个小忙。当时还以为发生了什么要紧事,然后去到了才发现,原来是电脑上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而已。”也因为这件“小事情”,触发了李锦鸿的思索,他不但觉得“农村确实是需要青年新鲜血液”,同时他还认为,“我们作为大学生是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到农村去,为农村做一些实事,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
第一次三下乡的经历就像是被无意埋葬在泥土里的种子,不断吸收养分,逐渐地伸张出枝蔓,直到开花结果。因为觉得“有意义”,所以大二的他依旧毅然报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但这一次,他选择了环境更为艰苦的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水各村。在这里,他和对内成员一同发挥专业特长,用文字记录乡村,进一步宣传了水族文化,间接助力水各村的旅游扶贫开发。也恰恰是因为这一次下乡实践,李锦鸿内心的一丝一缕逐渐被农村的脱贫事业吸引、拉扯,他脑海中关于脱贫攻坚的概念逐渐从抽象变得具体,他对农村一线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就再也难以拔除,就如李景鸿和农村扶贫事业的感情,一样的难以撼动。2019年,李锦鸿再一次作为广外校级“青马工程”示范班班长与其他学员一同赴清远市阳山县秤架村开展社会实践。当谈及为当地留下的实践成果时,李锦鸿欣喜地说道,“我们帮助当地规划建设的一间党建活动室——‘红色瑶山馆’,也帮助他们撰写了一批当地的先进的人物设计,还有帮助他们拍了一部当地先进党员的宣传片。”这些成果都是从0到1的突破,但由于疫情的爆发,示范班的脚步被按下了暂停键,但他们仍旧通过网络对接驻贫困村队。在了解到疫情导致贫困村的孩子无法如期返学,李锦鸿以及示范班的学院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开展“明德扶智助学”,通过一对一或者二对一的模式,为贫困村的孩子提供线上的辅导答疑。虽然目前学生已经复课,但李锦鸿表示“我们后面可能会把重点放在帮助他们升学报考志愿等一系列事情上面。”
四年时光,三次“三下乡”,多次用脚步丈量贫困村,留下从0到1的突破性成果,也凝结了他坚持到底的鲜活故事。李锦鸿谈到了一位他最难忘的人,“在青马班去清远的时候,遇到了我们服务村的村支书,他可以算是我们中国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缩影,因为他真的是非常辛苦。上到村子的发展规划,下到一个家庭的小矛盾都是他要处理的事情。面对艰苦的条件和繁忙工作,他却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村工作一线。他是我的榜样。”这位村干部成为扶贫事业中的一颗明星,闪烁着光芒,指引着他前行。
如果说,将千千万万投身于扶贫事业的人喻作一颗颗明星,那么李锦鸿无疑是星河中的一颗,他跟随着村干部的光,也不知不觉的照亮了别人的世界。这颗星星用自己曾走过的轨迹,化作一句句至真的话语,青年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项目,因为“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为那个地方贡献自己德力量,去帮他们做一些实事。另一方面,这也是对青年的一种锻炼。”也融入了他的内心期望,“如果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能够投入到扶贫攻坚战里面去,其实也是帮我们国家锻炼了一批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