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河北有哪些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以下河北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供您参考。
西柏坡红色旅游区
西柏坡红色旅游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和解放军总部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汇合。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宏伟的蓝图。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赴京建国。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中共中央离开后,留守人员与建屏县政府(1958年改为平山县)对中央机关留下的东西进行了交接。为了保护革命遗址和文物,1955年,河北省博物馆联合当地政府建立了西柏坡纪念馆筹备处。1958年因修建岗南水库,将中共中央旧址搬迁。1970年12月开始,在距原址北移500米,海拔升高57米的地方进行易地复原建设。1982年3月11日,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5月1日,立文物保护区碑一座,划定文物保护区391800平方米,自然保护区1333200平方米。
西柏坡陈列展览馆于1976年10月开工。1978年5月26日纪念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30周年时与中共中央旧址同时对外开放。主题陈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曾于1993年、1996年、1998年、2003年、2009年进行了修改完善,曾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第六届(2003至2004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特别奖。
1992年开始新修建了西柏坡石刻园(2011年扩建改名为西柏坡丰碑林)、西柏坡雕塑园、五大书记铜铸像、西柏坡纪念碑、周恩来评语碑、西柏坡-教育馆、西柏坡文物保护碑、西柏坡青少年文明园、西柏坡廉政教育馆等革命传统教育系列工程,极大地丰富了西柏坡纪念馆的教育内容。
2011年9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创立的丰功伟绩和铸就的西柏坡精神将永载史册。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晋冀鲁豫革命纪念馆),是按照党的七大精神,为纪念牺牲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八路军总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晋冀鲁豫军区及129师的革命烈士,1946年3月由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决议修建的,于1950年10月21日落成。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晋冀鲁豫革命纪念馆)作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共和国首座宏大革命纪念建筑,是我国建设较早、规模较大、建筑艺术较高、环境较美的全国著名革命烈士纪念地,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陵园(纪念馆)位于具有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市中心,分南北两院,总面积21.3万平方米。主要纪念建筑有烈士纪念塔、人民英雄纪念墓、陈列馆(晋冀鲁豫边区革命史迹陈列)、烈士纪念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英烈事迹陈列)、左权将军纪念馆、左权将军墓、四八烈士阁、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等。安葬有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张兆丰、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一等杀敌英雄赵亨德、王克勤等200多名为国捐躯的优秀指挥员和著名战斗英雄。园内纪念建筑高大壮观,气势雄伟,园区环境恬静优雅,松柏苍翠,草坪葱郁,鲜花争妍竞秀。特别是2010年园区进行了建园60年来投资最多,规模、力度最大的一次修缮,整体品位进一步提升。
陵园(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亲莅陵园(纪念馆),对陵园(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都做过重要指示,并亲笔题词赋诗。2.1万余件园藏文物、珍贵历史图片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之多为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地之最。园内展馆常年开放,年均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00万人次,是集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红色旅游胜地。
李大钊纪念馆
李大钊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览馆简介
李大钊纪念馆包括展览馆和故居,其中展览馆座落于河北省乐亭县新城区,经0中央批准,河北省委立项,于1996年8月18日奠基,1997年8月16日落成开馆,-同志出席典礼仪式,展览馆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8680平方米,其中主楼面积5200平方米,展览面积2250平方米。李大钊纪念馆主要参观内容包括: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列展览、李大钊纪念碑林、李大钊廉洁风范专题展览、李大钊故居。李大钊纪念馆为副处级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下设六个部室,分别为:办公室、宣教部、红色旅游开发部、园林部、保安部、李大钊故居管理处。
李大钊纪念馆对外开放以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2008年免费开放后,年均接待全国各地观众及海外游客150余万人次,且成逐年递增趋势,2012年接待观众已达180万人次,先后有500多个学校、机关、社区在李大钊纪念馆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该馆还组织了宣讲团,走向社会扩大宣传,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政法干部管理学院等高等院校及机关、中小学校、军营、社区、村镇等开展李大钊精神主题宣讲活动。
李大钊纪念馆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河北省党史教育基地,多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河北省精神文明单位,李大钊纪念馆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故居简介
李大钊故居位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中央,系李大钊祖父李如珍于1881年设计监造的。李如珍是个府试考中的秀才并有从九品的官衔,但后来他仕途受阻转而经商,先后在东北长春、万宝山等地经营杂货铺,回归故里后购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为本村比较富裕的小康之家。
李大钊故居坐北朝南,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占地面积为1010.1平方米,共有房屋21间,是一座具有明清以来乐亭县民房建筑风格的一宅两院的穿堂套院。故居建筑为砖木结构,高阶台,黑大车门,南北分为三进的宅院。大门至后门两侧与厢房、正房之间为一丈高十字封顶的青砖围墙。主房、配房、院墙高矮匀称;大门、二门、后门错落有秩;三院一体,层次清晰。故居的整个建筑布局在遵循传统对称原则基础上,细微之处又有所区别,故这座宅院又被称作鸳鸯宅。故居在当时较周围民房雄伟、宽敞,称作“怀德堂”,是当时大黑坨村的三大堂号之一(另两堂为“福臻堂”、“白玉堂”)。故居在当时是由李如珍和三弟李如璧两家居住,李如珍一家住东半院,李如璧一家住西半院,现统称李大钊故居。
大门和二门之间为前院。东侧有厢房三间,曾是李大钊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学馆,靠南有一猪圈;西侧则是两间一明的敞面碾棚,靠南也有一猪圈。
进二门为中院。东侧有三间厢房,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就诞生于此房的北间屋,室内摆放着板柜、掸瓶、座镜等李大钊母亲周氏娘家陪送的嫁妆。厢房的南间是两间一明的格局,摆放着李大钊祖母和母亲使用过的一架织布机,供奉着李大钊祖先及父母牌位的祖先龛。中院北面是六间相连的正房,东三间是李大钊长期居住过的屋子,外屋是厨房兼过道,内屋两间一明。室内的陈设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摆放着李大钊祖父留下的桌、椅、板凳、顶箱立柜、板柜等家具,和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娘家陪送的嫁妆。西半院同样有三间厢房及与东半院相连的三间正房,当时为李如璧一家居住。
过正房是后院。后院从中间用青砖砌墙分成两院。两院各有样式相同的后大门。东院有两间东厢房和两间敞面棚子。厢房是李大钊家中过去盛粮食的房子,大钊童年时常在此读书、写字、作文章,故此房也称大钊童年的书房。棚子是家里存放农具和杂物用的。西半院的后院没有建筑,是个小菜园。
乐亭县李大钊故居,不但是李大钊诞生和幼年、少年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和夫人赵纫兰成婚安家长期生活过的地方。直到1920年,为便于生活和工作李大钊才把夫人和子女接到了北京租房暂住。1927年4月,李大钊牺牲后,赵纫兰带着年幼的子女从北京返回乐亭,仍居住在当年与大钊共同生活过的屋子里,又生活了6年。1933年4月23日为李大钊举行公葬后,赵纫兰于同年5月病逝于北京。之后,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次女李炎华带着两个弟弟李光华和李欣华又在这座宅院生活了多年。
为缅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0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1958年7月1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建立了李大钊故居纪念馆。1982年7月23日,李大钊故居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李大钊故居经国务院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16日李大钊纪念馆对外开放,建李大钊故居管理处,由李大钊纪念馆统一管理,统称李大钊纪念馆。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清苑县,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景区。主要景点有: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等。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建于1959年,当时隶属于冉庄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际任务的需要,纪念馆几度变更,2004年3月成立清苑县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暨清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为县委直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纪念馆由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
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于1991年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门匾,展厅内珍藏着大批革命文物,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再现了当年情景。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冀中人民展开了地道斗争。并继而成为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坚持敌后抗战,扩大抗日根据地,扭转战局的一种独特战斗方式。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聂荣臻元帅曾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25公里。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连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的出入口设计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使敌人很难发现。
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高约1米~1.5米,宽约0.8米~1米,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休息室。为了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枪眼。所有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冉庄地道战工事具有防破坏、防-、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
冉庄地道战工事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
更多河北红色教育基地请点击https://hebei.gbpxw.cn/base.html
以上是河北干部培训网整理的河北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希望能给予您对河北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