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2020年8月,狮山下,第一批6700余名本科生返回阔别8个月的校园,在两周之内集中完成因实验条件限制无法在线开展的实验课程或实习。
在这里,近400名教职工或头顶烈日,或披星戴月,带领同学们在实践中探寻真知。其背后的育人坚守,恰是勤读力耕的办学传统真实的写照。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何文波老师在向同学们讲解牛的身体结构相关知识
“课时缩短了,可教学效果不能打折!”
两周时间内,要完成过去一个学期的实习实验教学内容,如何确保教学实效?8月初,收到本科生院发布的正式复课通知后,老师们就纷纷紧锣密鼓的“张罗”起来。
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大院,理学院承担了近80个班级的实验课程教学任务,可面对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实验室资源,统筹安排好每个班级的实验课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课时缩短了,可教学效果不能打折。得在重构实验课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确保教学质量。”8月10日,理学院各教研室召开实验课教学研讨会,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各教研组对实验课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梳理,精选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综合实验课开展线下实验教学,其余课程均采用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及视频教学方式进行,尽可能保障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核心实验技能。同时,全系所有老师全部上阵,保障每个课堂都能给予同学们个性化的指导。”理学院化学系江洪教授介绍。
理学院有机化学实验室,李俊老师正一对一指导同学们实验操作
在水产楼三楼实验室,水产学院2018级水生生物学实验课+专业实习正在进行中。三位老师挨个查看同学们的实验操作手法,并随时为同学们答疑解惑。黑板上,一则底栖动物定量计算公式赫然醒目。
水产学院周琼老师和同学们探讨实验中的知识点
“两周之内,要将过去一个学期的实验课与两周的专业实习全部浓缩到14天内进行完,之前的那套教学内容和模式显然不适用了。”水产学院周琼老师介绍:“经过研讨,我们最终采用了实习实践融通的方式。”
如何融通?周琼介绍说,在教学安排上,教研组将实习和实践中需要考察的知识‘合并同类项’,同时,将原来的单点采样改为双点采样,增加学生独立操作和实际动手机会。每位同学实验结束后,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现场点评。在场所安排上,充分运用实验室、学校周边湖泊、水产基地,分别开展部分实习实践教学。时间不够,老师们就主动加班,在正式开课前两天就和同学们开启了户外采样工作。
周琼说:”疫情让我们对实践教学环节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次改革探索,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
走进植物学实验课堂,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姚家玲老师正手持百合花,一边剥除花瓣,一边为学生们热情地介绍植物形态。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姚家玲老师向生科1902班的同学讲授解剖花的要点
事实上,考虑到植物学课程的实验材料比较容易获取,在同学们居家上网课期间,这门实验课程就已经开展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老师们各显神通,有的选择在学校实验室直播操作教学,也有的通过直播带领同学们一边“云”游校园一边讲解知识,还有老师为同学们布置了植物标本采集作业,同学们独自探索后,再分组进行讲解展示……在群策群力之下,12位老师完成了三十多个班级千余名同学四十五个学时的大部分课程任务。
“尽管植物学这门课程已经结业了,但经过协商,我们决定再为一千多名同学安排一次植物观察实验。”姚家玲谈到:“其初衷就是为了弥补同学们没有亲自动手做植物切片和观察微观状态下植物形态的遗憾,尽管这也意味着,老师们一天下来,需要上10个学时的课程。但大学人才的培养不能以成绩为学习的终点,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切只为同学们更扎实地掌握本领”
因疫情防控需要,今年的《土壤与地质实习》、《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无法正常在野外开展,这成了摆在土壤与地质教学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而野外实习是土壤与地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同学们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重要渠道。
“不能因为疫情耽误了同学们的学习。”经过协商,教学团队决定奔赴野外教学基地“备课”,为实习教学采集鲜活的素材。
资源与环境学院胡红青教授在仙岛湖整理红壤剖面
为期两天的备课,教学团队的足迹覆盖了大冶尾矿库、黄石矿山公园、仙岛湖、三溪、九宫山等近20个教学实习点,行程达700余公里,每到一处,教学团队一行都要采样、分析、测试,拍摄。千沟万壑,骄阳似火,老师们的脸晒黑了,衣服汗透了,身上裹满尘土,但大家却满载收获的喜悦:“这次的户外备课,给我们日后的教学创新提供了许多灵感,尽管辛苦,但只要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累一点也是值得的。”
除了在高温酷暑中坚守,不少老师也在改革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
“大家对比一下,这两位同学的冷凝管水流有何不同?哪位同学的安装是正确的呢?原因是什么?”在逸夫楼八楼实验室,理学院曹敏惠老师的问题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大家纷纷围过来看个究竟。
曹敏惠指出一位同学冷凝管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并趁机为大家分析原理
原来,一位同学将冷凝管的方向装反了,曹敏惠趁机抛出问题,再从原理上给同学们分析,一旁的同学们恍然大悟。
曹敏惠说,这次的实验教学,她进行了适度的改革,在授课安排上,采用课前预习+动手实验前简单讲解+过程一对一指导+实验后现场验收并点评的方式进行,留给同学们更多自由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在考核评价方面,采用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计分。”经过近一个学期的线上学习后,同学们非常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动手中发现、探索、思考。”
张青林老师在高温下指导同学们进行枝条嫁接
8月28日上午,园艺林学学学院果树基地里,张青林老师正带领着同学们削接穗。张青林介绍:“果实类的材料需提前安排,为了开展好这次实验课,课程的准备工作其实早在春季就开始了。这次实验课之前,我们也吸收借鉴了其他高校的做法改进教学,例如,之前教的切割动作是往里拉的,现在也会教学生向外推的动作,便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
在文法学院罗晓玲老师的《电脑图文设计》课上,由于上课人数多、课时紧张,加上在机房中穿梭不太方便,罗晓玲便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中即时沟通反馈的优势,在实验课教学之余,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分享和拓展一些知识。
“一定要保障好实验顺利开展”
从晨光熹微到夜色阑珊,一场场实习实践背后,还有许多实验技术人员在幕后奔忙。
清晨六点,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的实验员胡新春老师和同事们将实验牛牵到上课地点,为上课做准备
8月28日清晨五点,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胡新春老师就来到实验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除了要准备大型解剖动物,他还要做好实验室的消毒和卫生检查。由于疫情的影响,实验室的防护措施也比以往更加严格,同学必须按实验室要求严格着装,实验研究员和老师也需要做好实验前后的消毒工作,这也让老师们的工作量加大了许多。
8月27日上午10点,工科基地车间里,机床轰鸣,焊接火花飞溅,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类2018级同学们正在进行金工实习,现场,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烈日之下,车间里又闷又热,何恩康老师正全神贯注地给同学们讲解车床操作原理,全然不顾高温的影响。
车间里,何恩康老师在指导同学们进行车工实训
因为课时压缩,这次的金工实习由原来的半天制改为全天制,每个半天的教学内容也增加了一倍。对老师们而言,高强度作业下,保障同学们的安全格外重要。何恩康说:“同学们在操作时,我们除了逐个车床查看同学们的操作情况,也会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只要哪里有声音不对劲,都要第一时间赶过去检查。”忙活几天下来,何恩康感觉特别疲惫,但他却说:“看到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有时候就忘了疲惫。”
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张丽梅老师正在调试大型设备,为学生实验做好准备工作
而在资源与环境学院,早在8月14日,张丽梅老师便和同事们开始“张罗”返校学生实验了。排课、消杀、调试,大到耗材预算、试剂购买,小到实验室开窗、通风,张丽梅加班加点。这段时间,在她的努力下,11台大型仪器正常运转,19位老师、20个课堂、9门课程、6770生学时实验课也次第展开。
李金山与送货工作人员一起搬运实验材料
下午5点,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附楼,负责生物工程实验课程的李金山老师正与送货人员一起从车上卸下实验用的材料。因为生物工程实验中会使用到高热水蒸汽,稍有不慎便会有烫伤风险。每次开课之前,李金山都要挨个检查发酵罐、管道是否正常,上课时,他也时刻守候在一旁,随时为大家排除故障,保障每一堂课安全开展。
深夜,盛平安老师和同事们在开展每天实验室管理最后收尾工作
晚上10:30,随着同学们陆续离开,理学院盛平安老师和同事们开始了每天实验室管理最后收尾工作:补充实验试剂、烘干玻璃仪器、检查、规整仪器设备、关闭通风橱……完成一系列工作,往往已是夜深。盛平安说:”等了好久终于盼到同学们回来,即便是忙碌,心情也格外舒畅。“
接近凌晨,夜幕之下,狮山校园一片宁静,而不少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那里,映衬着华农人耕读不辍、夙夜不懈的身影。
深夜,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
深夜11:30的逸夫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