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华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华南农业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我校农业科技史及相关团队斩获2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发布时间:2020-09-30 14:21:30    浏览次数:428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宣传部、科学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处、人文与法学学院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近日,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的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农业科技史团队成员王福昌教授申报的“明清闽粤海洋动植物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以及相关团队成员刘红娟教授申报的“广东戏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嬗变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这是农业科技史团队在依托“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厚重的学术底蕴基础上,继2017和2018年先后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汇考与综合研究”、“宋元以来珠江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立项后,在国家社科项目申报中取得的又一次新突破。

我校杨乃良教授、倪根金教授带领农业科技史团队成员参加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百年院庆

“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是我国国内农史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早在上世纪20年代,被誉为“中国稻作学之父”的丁颖教授在广州郊区发现野生稻,引发了他对作物特别是稻作起源的系统研究,先后发表数篇关于农史研究的论文,为日后华南地区农史研究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1955年,当时的中央农业部号召整理农业遗产为我国农业生产服务。在时任我校校长丁颖教授的支持下,梁家勉教授于华南农学院图书馆建立了“中国农业历史特藏室”。随后,《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影响的研究成果先后问世,受到竺可桢、辛树帜等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尤其是丁颖教授关于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研究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1978年4月,“中国农业历史特藏室”发展为“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并于1980年获得当时农业部的批准,成为我校当时8个国家重点研究室之一。40年来,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在首任主任梁家勉教授、第二任主任周肇基教授、第三任主任倪根金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的带领下,默默耕耘,取得了一大批国内首创成果,其中,梁家勉教授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6项大奖,被誉为农史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倪根金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荣获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经过几十年建设,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特藏书库现拥有8万册藏书,是世界上古农书版本收藏最丰富的书库。2016年5月,“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更名为“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倪根金教授任所长。同年6月份,“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特藏书库,被评为“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基础研究需要长时间的学术积累和沉淀,需要一个能潜心钻研和心无旁骛的学术环境。农业科技史团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人文与法学学院的长期支持。近些年来,人文与法学学院在杨乃良院长等院党委领导的带领下,强化团队和制度建设,不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大力激发老师们的科研热情,在人才培养、梯队建设、成果培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学校获得6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该学院就获得了2项资助,且均为重点项目。

农业科技史团队在学科带头人倪根金教授的带领下,在人文与法学学院良好的科研氛围中,逐渐形成了以农业科技史、农业历史文献整理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主的研究特色,为繁荣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助推学校进入双一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