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编者按:时光如水,刻录55载风雨同舟路;岁月如歌,忆记55载峥嵘岁月。为反映广外发展变化历程,记录一代代广外艰苦创校、励精图治、刻苦求学的动人故事,抒写一段段广外人与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怀。在建校55周年之际,广外新闻特推出“逐梦55·故事篇”。故事来源于征文、口述历史等渠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在建院几年后在教学改革中又迈出了新的步子,为汲取某些国家在高等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的成功经验,学院领导经过充分的讨论,进行了周密的准备之后,经报请上级批准决定,在全国外贸院校以及广东高校中率先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的教学改革。
原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校门
这项改革从1986年至198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始,在本科一、二、三年级中实施。
具体的做法是:将一学年分成三个学期,其中一个为时约五周的短学期,两个各为十八周的长学期。短学期安排在当年的6月下旬至7月下旬共一个月。主要课程仍在长学期中进行;短学期着重安排学生的选修课教学,同时邀请港澳或国外的专家学者来院开设讲座,这样既不影响主要课程的学习,又增加了学生的选修课时。学生的学习总时数和寒暑假期不变。教师假期为学生假期的三分之二,职工假期为学生假期的一半。
按照初衷,实行“三学期”制是广州外贸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将为全面实行“学分制”打下基础,并创造必要的条件。五周的短学期,将促使任课教师“长课短讲”,并精心准备一些精彩的选修课,让学生跨系、跨专业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进行学习,从而改变过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的弊端,以达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目的。
这种做法将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有潜力的学生多修课程;有利于压缩课时,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还有利于聘请外籍专家和港澳学者来院讲学,增强对外交流和对任课老师的培养提高。
另外,三学期制的实施,削减了长学期主要课程的部分内容,则由授课教师提出参考书目和学习提纲供学生自学,增加了学生的自修时间,调动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表彰年度优秀学子
短学期的选修课,所开课程大多没有教材,只给学生印发讲义或授课提纲。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课堂纪律普遍良好,能认真听课并记笔记,课外阅读也主动积极得多,图书阅览室顿时热闹起来了,都感到这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件新鲜的事物。
当时的短学期,共为学生开设了30门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每学期选修其中5门左右的课程,每门课程修读后要进行考核、评分。在短学期里,学生只需注册,不增加学费。
开课前,学院领导召开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动员大会,情绪颇为高涨。
最为轰动的是,美国著名律师STANTON BECLANQ应邀到学院作了《国际商法》的专题讲座,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长达4个小时的讲座,座无虚席,阶梯教室的过道和走廊都站满了人。当时学院刚调试成功的教学录像演播室,为他的讲课进行了全程的教学录像。这是学院同美国美中教育服务机构第一次摄制教学录像片,由于各方面的配合,拍摄效果很好。
有些课程白天安排不下,便破天荒的安排在晚上上课。有些热门的课程,学生们吃过晚饭、甚至还端着饭碗,便早早的到教室去为自己、也为别人“霸位”。
这一在高校中教学改革的新生事物颇受教育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为当时的媒体广为传播,《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派记者到学院进行了采访,《经贸教育导报》、广东省高教局的《高教简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都发布了消息,并将消息刊登在头版的重要位置上(笔者当时担任外贸学院办公室秘书科主任科员,报社来访记者均由笔者接待并介绍情况,所有给报刊的消息均出自笔者手)。
开放改革本来就没有平坦的路可走,更何况是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经过一段时间“三学期制”办学的实践,逐渐出现教师因备课量过多而遇到了困境,学生忙于应付作业和考试,教工对假期“缩水”的怨言等等问题,致使领导和教师们办学的热情和学生们学习的新鲜感渐渐消减,不久,正好又酝酿着要与外语学院合并办学的事情。“三学期制”的做法便找到了台阶,于是悄然退出了教坛,恢复了老样子。
至今想来,这段“教改”的经历,倒是留下了一段办学的佳话,值得我们去回味和思索!
(原文2005年发表于广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