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南京农业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南农举行

发布时间:2020-12-24 17:10:54    浏览次数:602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官网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12月24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来南京农业大学作题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主题报告。南农千余名师生代表共同聆听“农民院士”思政课。

报告会上,朱有勇从目标定位与精准发力、科技创新与扶贫路径、科技扶贫实践与成效三个方面,讲述了自己扎根云岭大地,把院士工作站建在贫困山村,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战场,用科学技术改变“民族直过区”贫困落后面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扶贫故事。

从乡间地头到山间林地,从大棚基地到农户家中,朱有勇带着团队跑遍了云南省澜沧县20个乡镇。他立足资源禀赋,利用科技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确定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脱贫致富模式。

朱有勇抓住科技扶贫的核心,创新林下资源和冬季资源,形成特色产业。他将林下生境与生物学特点相耦合,坚持“不准施用一粒化肥,不准使用一滴农药”的高品质控制,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下有机三七生产技术体系。他将冬季旱季生境与马铃薯生物学特点相耦合,创建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让澜沧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市场需求大,价格效益好。

朱有勇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通过推广新技术,培养乡土人才,示范科技成果,引进龙头产业,促进多村落整体脱贫,探索出一条依托科技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科技扶贫新路径。

“如何平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如何与扶贫当地的百姓实现更好的沟通交流?”“新时代青年学子应接受怎样的基层历练?”面对我校师生的提问,朱有勇与听众们进行了现场互动。

校党委副书记王春春在总结讲话中希望全校师生用报告精神指导工作、将报告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一要生涵养高尚师德,打造一流师资;二要潜心教书育人,培养一流人才;三是发力科技前沿,产出一流成果;四是聚焦国家战略,服务一流产业。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近十余年来,立足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利用生物多样性“相生相克”和“生境耦合”原理,让“中药材回归山野林中”,严格遵循“三防两不准”和“三证合一”管理制度,实现“高品质、高效益、低成本”的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生产,缓解土地资源匮乏矛盾,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情系“三农”扎根边疆,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四年时间走遍澜沧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创造了“精神+产业+技能”扶贫模式,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带领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为“农民院士”。2019年12月2日,朱有勇院士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