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华侨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华侨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贯彻落实专项行动计划系列报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打造一流优势学科集群,培养卓越“新工科”人才

发布时间:2021-01-22 16:34:55    浏览次数:411    来源:华侨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推选展示结果近日揭晓,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林克斌获评该荣誉,实现我校在该评选零的突破。

林克斌是我校材料学子的优秀代表。他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部属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共8项,近3年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1项,并先后获得中国电信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材料学院始终秉承“博学、笃行、求是、创新”理念,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发挥材料化学学科群的优势,贯彻落实专项行动计划,加速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工科”人才,为学校的腾飞和祖国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强学科,产教融合与学科建设共发展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去年12月底在福州举行,表彰在全省科技战线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由吴季怀教授主持的“染料敏化二氧化钛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成果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标志着新形势下材料学院优势学科的又一个项目“开花结果”。

学院持续加强建设福建省双一流高峰学科——材料与化学学科群,加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开展教育部工程认证,“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功能材料专业成功通过IEET认证。学院还强化学科交流,每学年举办“材料与化学论坛”高端学术报告会近20场,邀请中科院院士姚建年、陈学思等名师名家莅校讲学。

在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院厚积薄发:吴季怀教授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魏展画教授在钙钛矿电致发光领域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发表华大首篇《Nature》;学院自2015年以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6项,五年内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经费2300余万元,教师累计获得包括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市级奖项10余项。同时,学院注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新方向,聚焦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立足福建,服务海西经济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近五年累计获得合作横向课题经费1400余万元。

此外,学院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强化科研绩效考核,加强资金统筹和精细化预算管理;建构学科建设监测体系,建立常态化检测机制,为学科自我评估和外部质量评价提供支撑,为境外生培养打造一流学科平台。

精细活,境内外学生“卓越成材”融合培养

依托学科优势,材料学院推行“卓越成材”计划,从专业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七个方面对人才培养进行了拓展和提升。

学院坚持境外生“精细活”的培养制度,学院党政联席会设定境外生培养专题,统筹规划境外生学业指导、朋辈互助、导师帮扶、科创实践、考研升学、就业创业等一揽子教育管理培养方案,以境外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为目标,逐步探索建立“三力协同、五方共进”(即“引导力、约束力、推动力”协同, “专业教师、学业导师、学生家长、班主任、辅导员”五方联动、共进“班级、宿舍、课堂、实验室、课题组”)的境外生培养体系;积极构建“分流教学、分类培养、同向融合”的融合教学体系,依据“新工科、新成果、新起点”的建设精神,对照最新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和工程认证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完成2020版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重点修订和改进境外生培养方案;积极构建“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思政工作体系,通过一对一面谈、月访宿舍、朋辈分享等方式加强与境外生的情感联接,选派境外生参与中国文化之旅、“百村千人行”等活动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通过举办升旗仪式、宪法日学习、思政第一课等活动推进内地学生、港澳台侨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同向融合,汇聚境内外学生融合发展的多层发散、交互融合的同心圆。

近两年,学院专业教育效果显著,学生在全国高分子材料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挑战杯”“互联网+”、福建省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等赛事中取得突破,本科生升学深造比例保持近30%;境外生培养亮点凸显,2015级应用化学专业中国台湾学生薛州宏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2016级中国台湾学生薛耀宗考取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2019级马来西亚留学生李晋贤获“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育新风,严谨教风涵养优良学风

材料学院聚焦“侨校+名校”的办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保教风“风清气正”。在院级顶层设计,将优良教风建设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和院级教学与管理工作评估,紧抓专业教师队伍素质,积极组织“精彩一堂课”、课程思政、新工科课程、教学成果奖等项目的遴选推荐工作,以教风带学风。学院杨卫华教授等申报的“‘双创’思政教育融合的应用化学一流专业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2020年第十届高等教育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付莲莲老师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课程获得“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堂立项,陈丹青等老师负责的“趣味化学与材料”课程获得一流线下课程(线下“金课”),钱浩教授团队申报的“立体化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其对‘一流课程’的提升作用”获推荐2020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学院抓实朋辈骨干队伍,开展境外生导师、境内外学生朋辈“一帮一”的引航互助活动,“一对一”精准帮扶学习、科创、实践实现境外生群体全覆盖,境外生学习感强烈,获得感充足。学院还以榜样促学风,挖掘“材料之星”强化榜样引领效能,除2016级博士生林克斌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外,2015级本科生何向瑶获评福建省“向上向善”先进个人,他们都对学院境内外学生起到了正向激励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一次聚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材料学院表示,将立足侨校建设发展需要,把握学科集群优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实现“侨校+名校”发展战略作出贡献,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