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继续教育培训

211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大学生]安静的墙与奔腾的生命

发布时间:2021-02-23 14:22:43    浏览次数:479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 馆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面 积达100平方米的远古生命足迹遗迹化 石幕墙,它向参观者诉说着两亿多年 前生物活动的故事。若不注意看,会 以为这是一面十分普通的由一块块长方形的石砖拼成的石墙,其实这是一 块完整的以“龙”足迹和鱼类游泳迹 为主的遗迹化石。

这块遗迹化石从何而来?

这块幕墙化石,曾是全国室内展出整块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遗迹化石。右边那条规矩的正弦曲线,魚贴近水底游动时,鱼鳍扫过水底沉积界面留下的痕迹。下边一道一道弯曲的线条,是当时的无脊椎动物在水底爬行或者寻找 食物时留下的痕迹;左边大量的“爪子印”则是当时四足动物留下的足迹。在这些四足动物足迹中,尤以龙的足迹最为丰富。龙是古生物学上对爬行动物的通称。

这块大面积以生物足迹为主的化石群落幕墙,再现了两亿多年前动物之间追逐、争斗、觅食等场景,重现两亿多年前的地球生态。

地大地球科学学院卢宗盛教授是这块化石的采集者和捐献者。卢老师从事古生物研究,常年在野外奔波。1998年,卢老师在陕西北部横山县附近的一个山崖上发现了这块遗迹化石。当时这块化石只露出了一部分,仅仅只有一小块花纹,然而也就是这块小花纹让卢老师意识到了这块化石的重要性。“整整花了5年的时间才将其挖掘出来,”卢老师说,“虽然这块化石最厚之处只有10多厘米,然而上面却覆盖了20米到30米厚的岩石,于是我就聘请了当地居民将这些岩石从化石表面剥离开来。”以后的几年里,每年卢老师都会在当地驻扎1个月,指导化石采集。

化石层剥离出来后,卢老师带人将其分解成60多块、每块重达七八百斤的化石后,再将其搬到两公里外的马路上,由于没有公路,只靠人力,化石搬运整整花了近1个月的时间。

经反复思量,卢老师决定将化石标本捐给正在筹建的逸夫博物馆。

这块化石及附带物重量接近100吨, 如何将化石完美、安全地展现出来?这是 摆在博物馆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逸夫博物馆组成布展小组,并邀请原博物馆的建筑师共同讨论布展方案,确定将化石 安装在逸夫博物馆前厅,并采用幕墙方式布展。

2001年,博物馆人员将化石一块块摆在原博物馆地面上,历时3个月,还原出一幅完整拼图。

工程人员做好地基后,工作人员将每块化石打磨平整,并拼成最后的形状,前后耗时3年。2004年,这块高7.2米、宽13.9米,由60多块化石拼接成的幕墙终于完整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块化石幕墙落成后,吸引了大批专 家学者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有专家感慨地说,这块幕墙化石清晰、优美、壮观,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实属罕见。

逸夫博物馆馆藏物品高达4万多件,几乎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