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西南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西南民族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从民大到北电,林伊纯的“双跨”考研之路

发布时间:2021-03-02 10:13:57    浏览次数:470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2020年的夏天,林伊纯如愿收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从法学专业到国际电影文化传播专业,她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变。跨学科考研于她而言不是一段辛苦的经历,相反是一个享受和充实的过程。“热爱”是林伊纯的动力来源,而“自律”则是她的秘密武器。

林伊纯

林伊纯,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学1601班学生,山一国际电影节宣传部志愿者,曾前往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进行暑期访学。曾获得校级应用文写作大赛一等奖、“爱我中华”演讲大赛一等奖、法学院模拟法庭比赛优秀辩手、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法律英语大赛获优秀团体奖等奖项。现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的国际电影文化传播专业就读。

自我重建:从遇见电影开始

“当面对无法解决的疑惑与困恼时,文学、戏剧和电影就是我的出口。”

对于电影,林伊纯一开始和大多数人一样,仅仅将它看作一种娱乐商品,对电影的理解也仅限于表面的剧情发展或视觉呈现。谈及对电影态度的转变,林伊纯表示,那是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

大二时,林伊纯到美国进行暑期访学。在华盛顿,她经常和朋友相约去看露天电影。大家坐在草地上,眼前是投影出的虚幻世界,身边却是自己所处的真实世界,这种虚幻与真实的交错,猛地给林伊纯一种奇妙而抽象的感觉。她想要去解释这种感觉,于是便开始接触了解电影理论的相关知识,电影开始更多地融入她的生活。

林伊纯(左二)与朋友在乔治·华盛顿的农场

独自前行:条理性和规律性是我的底气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再结合自身的学习背景和出国访学的经历,林伊纯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国际电影文化传播专业这样一个既是学术研究类,又对英语有较高要求的跨文化研究方向。

林伊纯的备考过程可以用“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来形容。出国访学的经验给她带来跨专业的整体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从大一开始养成的跨学科学习的习惯更是让林伊纯在备考过程中得心应手。

林伊纯在四校戏剧联演的舞台上

在备考期间,林伊纯保持着十分规律的生活作息:六点半起床,十点半睡觉,每天保持八小时的睡眠时间。每日根据总的复习规划做一个详细到分钟的计划表,并按计划完成。作为一个跨学校跨专业的“双跨”考生,林伊纯经常会在网上搜索他人的经验贴,观看各高校老师的网课来解决信息差的问题。

做规划,是林伊纯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从大三决定跨专业考北京电影学院起,林伊纯就已经做出了一个详细的整体规划:根据中外电影史列出一条时间轴,再不断往里面填充内容。这一工作,林伊纯花了大半年来完成。对于林伊纯来说,考研的过程就是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当你感受到你体内知识的量杯一点点被填满,墙上贴满越来越多的自己整理的知识框架。”

“这种满足感和充盈感是无法言说的。”

林伊纯做的知识框架

“我没有什么情绪崩溃的情况,我就是按照自己的计划,一个人学了六个月。”她平静地说。

考研,注定是一条孤独而艰苦的路,有的人选择结伴同行,而林伊纯选择独自前行。她并不认为一个人准备考研是一件很孤单的事情,相反她享受着一个人的学习状态。详细的复习规划给了林伊纯底气,让她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于她而言,看电影不仅是学习也是一种放松,面对自己热爱的事情,自然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林伊纯备考期间贴满知识点的房间

跨学科学习: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

跨专业考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对于林伊纯来说,重新自学一门未接触过的学科,并不算非常大的挑战。因为,跨学科学习,是她从大一开始就在坚持的事情。

文学和艺术,是林伊纯一直以来的兴趣所在,虽然在高考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法学院学习,但她依然保持阅读的习惯。阅读,成为了她与文学维持联系的重要工具。比起专精于某一领域,林伊纯选择广博地阅读学术专著,以此避免自己视野变得局限和狭隘。《法律与文学》《乡土中国》《语言与神话》等等都在林伊纯的书单内,涉及各个学科,也接触到精神分析、意识形态理论、女性主义等理论。广泛的阅读让林伊纯积累了各个学科的知识,也让她掌握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林伊纯的阅读书目

对于自己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坚持,林伊纯觉得离不开民法老师乐岚的鼓励。大三期间,乐岚老师曾组织过一场模拟论文答辩。刚从美国学习了政治学和人类学内容的林伊纯,对很多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乐岚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她完成了一篇结合电影和人格权结合起来论述的论文,那是她第一次用跨学科思维去完成一篇论文。然而在林伊纯充满信心地进行模拟答辩时,有老师对这篇论文是否在论述法学问题持保留态度。老师的质疑如同一盆冷水泼在她的头上,让她对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产生了动摇。

林伊纯(左一)

在答辩结束后,乐岚老师告诉她,“做学问要有的态度就是不局限于某一个视角去考虑问题,应该坚持跨学科的方式,去思考更本质的问题。在广博的思考后,在面对某一个专精的领域时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老师的开导,让林伊纯重燃起信心,也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从大三开始,她开始更多地培养自己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从法学角度看电影,从人类学角度看电影……林伊纯说,她很感谢乐岚老师的鼓励,正是老师的话让她明白,做学问不能狭隘,不能变成只会讲某一门专业术语的人。

努力终有回报,在考研时,林伊纯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知识体量远远大过竞争对手,而跨学科的学习经历,也成为她面试时的闪光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下求索:不预设自己的未来

林伊纯评价自己“不是一个典型的获奖无数的优秀学生”,但她渴望传承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严格要求自己,既有广泛的社会关切,又可以在自己专精的领域大展拳脚。在学习过程中,林伊纯一直没有给自己预设未来道路,只是更多地享受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试图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媒介和研究对象。“我希望自己输出的文字既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又能对某一领域的问题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同时也不乏阅读的趣味。”

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当她以初试第三、总分第三的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时,看着房间里可以摞成一个小型图书馆的书,林伊纯为自己终于迈出了第一步而喜悦,同时,她也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