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我校施泽进、尹观教授团队对扬子西部中三叠世凝灰岩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施泽进、尹观教授团队在国际地球科学权威期刊《Gondwana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Origin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the early Middle Triassic tuffs in the western Yangtze Craton: Insight into whole-rock geochemical and zircon U–Pb and Hf isotopic signatures》(扬子克拉通西部早中三叠世凝灰岩的成因和构造意义:基于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和Hf同位素特征的认识)的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李文杰为第一作者,施泽进为通讯作者,尹观、田亚铭、王勇、张瑾为共同作者。论文详细介绍了扬子克拉通中三叠世凝灰岩地层的成因、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限、扬子克拉通早期地壳演化等多项创新性成果。
扬子克拉通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处于全球超级大陆汇聚、裂解及南北大陆离散、拼合的构造转换地带,构造岩浆活动频发,演化历史复杂,历来为中外地质学家所瞩目,是大陆形成和演化研究的重点区域。广泛分布于扬子克拉通西部的中三叠世凝灰岩地层,为研究扬子克拉通的构造岩浆事件提供了重要窗口。施泽进、尹观教授团队选取扬子克拉通西部中三叠世凝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岩矿物衍射、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原位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等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凝灰岩的矿物成分、元素含量、形成时代、源区特征与构造背景。研究认为:(1)凝灰岩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247 Ma),是扬子克拉通西南缘大陆弧环境下长英质火山作用的产物;(2)古特提斯洋东部分支闭合过程中的碰撞事件是此次火山作用的触发机制;(3)广泛分布的凝灰岩是古特提斯洋东部分支关闭的标志,代表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初始碰撞。同时,基于凝灰岩中捕虏锆石的分析,文章还对扬子西缘太古代地壳演化、元古代晚期新大陆壳生长事件、格林威尔造山的构造属性等科学问题提出了新见解。
施泽进、尹观教授团队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及石油地质领域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团队重点聚焦扬子克拉通重大地质事件的地质过程及其油气资源与古生态环境效应,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的同位素响应、二叠纪生物多样性危机、扬子克拉通地壳的形成与演化、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相继发表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Tectonophysics》、《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岩石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
《Gondwana Research》是全球地球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主要出版地球科学领域的原创性论文、综述和书评,以及刊发全球地学领域前沿动态。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最新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该刊近五年影响因子为7.121,是JCR一区(Q1)、中科院地学一区Top期刊。
文章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