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编者按: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校全体师生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从即日起,党委宣传部将协同各部门、各学院开设新闻专题“致敬礼赞2020,团结奋进2021”,一是系统展示2020年我校工作重要举措、重大成就;二是“一院一期”专题刊发各学院全年亮点工作、特色工作;三是从2020年绿色新闻网高频词汇“词云图”中选取关键词,以新闻媒体视角回眸难忘瞬间、传递北林力量;四是重点宣传2021年我校事业发展思路和工作任务,营造团结奋进氛围,助力全年工作起好步、开好局。
2020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一年来,我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垃圾分类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要求,坚持首善标准,狠抓工作落实,高标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迅速启动,确定方案
在“践行垃圾分类、发扬劳动美德”林大社区“守护家园”志愿服务队成立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上,校党委书记王洪元和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志明分别为“守护家园”志愿服务队和学院路垃圾分类志愿宣讲团林大分团授旗,为志愿者代表颁发了聘书和“垃圾分类”宣讲包。
我校分别召开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协调会和动员部署会,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确定了实行“垃圾下楼、定时定点投放”的方式,提出建立健全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工作、推进垃圾分类教育工作、推进垃圾分类实施工作、细化源头减量措施、加强工作资金保障、强化监督检查工作7项工作任务。
5月27日,按照“一楼一方案”原则,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学院制定完成本单位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学校各楼宇(区域)物业管理单位制定完成本辖区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建成71个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6月2日起,学校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广泛宣传,全员参与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大背景下,各个教师、学生党支部纷纷响应校党委号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党日活动、微党课等形式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号召全体成员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迅速成为北京林业大学师生间流行的环保新时尚。
我校各媒体平台以多种形式对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和分类投放要求开展了科普宣传。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了《生态文明根植于心,垃圾分类付诸于行》《垃圾分类让“生态文明”更近一步》等专题宣讲课程,将垃圾分类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讲师团推出“垃圾分类”线上主题宣讲。国际交流与合作处通过线上培训、制作派发英文版垃圾分类宣传页等方式面向留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引导所有在校留学生投身垃圾分类行动中,轮流担当所在公寓垃圾分类志愿者。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总务处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的倡议。
9月14日,是学生返校后秋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当天,147名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桶边值守”志愿者正式上岗开展工作,在规定投放时段对全校师生垃圾分类开展监督并辅助分类工作。
“桶边值守”志愿者是我校垃圾分类工作组建的4支工作队伍中的其中一支。另外3支分别是由各单位选派的优秀人员组成的联络员队伍,负责本单位“投放责任”的落实;由物业管理人员组成的督导员队伍,进行监督检查及师生的联络沟通工作;由保洁人员组成的指导员队伍,与师生共同负责“桶边值守”,指导垃圾分类并协助分拣。
每支队伍上岗前都需经过培训,一年中共开展培训20余场。到2020年底,我校已建立起3500余人的志愿者、100余人的联络员、80余人的指导员和40余人的督导员队伍,通过引导师生亲身参与,逐渐形成自建自管的良好局面。
引发关注,受到肯定
“全员参与、全员教育、全员宣传”的良好氛围引起了媒体对我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关注。12月11日,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和《特别关注》栏目同时对我校垃圾分类相关工作以“校园新风尚 林大学生作贡献”为题做了专题报道。我校是北京市首所被北京电视台介绍垃圾分类工作经验做法的高校。
中国新闻网、中国绿色时报、今日头条、澎湃新闻等多家社会媒体也对我校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报道。
我校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受到北京市教委肯定,工作案例“坚持全校一盘棋谋划,明确两个工作目标,建立三个工作机制,组建四支工作队伍”被收录在北京市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工作简报。
“坚持全校一盘棋谋划”,即坚持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形成“高位协调、部门联动、重点突破”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两个工作目标”即到2020年底,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普及率、参与率要达到100%,基本建成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标准体系。到2021年底,实现校园生活垃圾分类“队伍专业化、流程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目标。“建立三个工作机制”即建立生活垃圾分类部门责任制、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监督机制和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评价机制。“组织四支工作队伍”即组建联络员队伍、指导员队伍、监督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海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长利一行来我校调研垃圾分类工作。
我校还获批海淀区第一家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试点项目。该项目可实现厨余垃圾的就地资源化处理,投入使用后每天厨余垃圾处理量约为6吨,能够有效提升我校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减轻政府厨余垃圾的收运及终端处置压力,对倡导建设绿色节能环保新风尚,有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