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三月的鲜花最美丽
——写在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生记者站成立28周年之际
春天来了,春天很美,三月的春天尤其美。姹紫嫣红,春色满园,鲜花盛开。在这百花丛中,有一朵鲜艳的小花,格外引人注目,招人疼爱。这朵鲜艳的小花,就是盛开在成都理工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记者站。
1997年3月,我主编过一本小书,名叫《三月的鲜花》,为的就是纪念这个小小的记者站成立五周年。这本小书共收集了包括陈俊明教授和我在内的20多位老师、同学的26篇文章,时任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的贺振华教授,时任党委副书记的钟清义、罗映光和副校长王迎川等校领导,特地为本书题了词。此外,书中收录了有编辑部老师和同学整理编撰的“记者站五年记事”,还收录了龔世达、呂光华、沈嘉等9位老师和学生社团负责人对大学生记者站的评价及建议。因此,这本书虽然很小,但论其分量和意义,却一点也不小。近日整理藏书,又翻阅到了这本小书,不禁感慨万千。在学校工作这么多年,曾在机关和二级学院履职过好几个部门,也做了不少事情,但论影响的长久和深远,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印象、且确有一点成就感的,创办大学生记者站并长期担任指导老师,无疑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由于各种原因,办一张小小的校报,真是比办一张专业大报难多了。所以,校报办办停停,似乎成了一种常态。1991年9月,我接手校报任主编,那时报纸已停办快两年了。怎么办报、怎么解决“稿荒”的问题,我想到了当年在部队时抓新闻报道的经验,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组织通讯报道队伍,发动群众写稿。于是,在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于1992年3月6日,组织成立了各有13人参加的教工通讯报道组和学生通讯报道组。而这个“学生通讯报道组”,便是大学生记者站的前身。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做了很充分的准备,1993年3月26日,我们才正式成立了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生记者站。作为一个有组织、有章程、有载体、有主管部门、有指导老师,又有一定的活动经费、有奖惩机制、有一批较为稳定的骨干分子的很正规的学生社团,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我们都算是起步较早、各项工作比较靠前的高校之一。自然,大学生记者站也确实不负众望,不仅为办报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育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记者站走出去的同学,有的成了出色的宣传干部,有的当了专业记者,而大多数同学,几乎都成为了各方面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我校组织的首届“十佳学生社团”评选中,记者站名列全校“十佳”之首。2013年,则更是名列四川省“十佳校园媒体”。这朵起初看似并不起眼的小花,为何会变得这样美丽,这样芳香四溢?还是来看看《三月的鲜花》这本小书吧,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我最先收到记者站毕业同学写的体会文章,是毕业后到过云南、湖南、深圳和四川工作的1991级学生记者袁通江写的。那时没有网络,没有微信,稿子是从湖南郴州邮寄来的。洋洋洒洒写满了六、七张稿笺,题目叫“记者站,令人难忘的学校”。文章开头就这样写道:“离开大学,我聊以自慰的,是毕业于两所学校。一所就是那所盖了章,发了证,以示学历的有形学校;另一所便是无形却受益匪浅、同学们并不怎么知道的记者站,同时,我相信,后一所学校对我一生将有重要影响,冲这一点,我是占了便宜的。”接着,他从记者站的组织优势、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写作水平、训练思维和社交、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结合毕业后的工作实践,谈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收到袁通江的来信,我十分高兴,也十分感动,当时便萌发了编一本小集子的想法 。以后,在宣传部组织的一次学习会上,我专门给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介绍了他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好、很大的反响。
继此之后,我又陆续收到了其他同学的一些体会文章,例如曾担任第一届记者站理事长、已毕业在上海工作的杨汉平同学,他的文章,标题就非常醒目:“记者站给了我立业之本”。他在文中说,“离开大学校园一年多了,回首四年的风雨兼程,发现自己最深、最清晰的脚印,是在大学生记者站。因为在那里我逐渐成熟、长大”,他深情地说,“每每记起记者站的一切,记起第一次采访时忐忑不安的情形,记起夕阳下同学们交流写作感受的情景,记起演讲台上同学们的口若悬河,记起指导老师扶着我们走过人生那一段历程而留下的脚印,心中都是一阵阵激动!”他在文中一再强调说,记者站“馈赠给我的,是一生都享之不尽的立业之本”。
就似与杨汉平的体会相呼应,1992级学生记者戴彦群,也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叫做“记者站改变了我的人生”。他在文中写道:“正因为有了作为一名大学生记者的经历,有了在记者站的收获,使我在毕业求职时能够从容地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从容地面对各种考察和面试。来到工作单位后,单位上对200多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二次分配,我凭借良好的面试成绩和专业优势,被破例留在局机关工作。现在,当我已较快地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再回过头来回忆在记者站的经历的时候,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记者站改变了我的人生,是记者站指引我走上了一条不断健康成长的人生道路。”
如上述很多同学的文章那样,他们谈的体会都很深刻,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只简单说说他们文章的标题吧。1994级朱蜀骥同学的文章,叫做“记者站,我成长的驿站”;田野同学的文章,叫做“记者站,我的精神乐园”;贺小霞同学的文章,则叫“记者站,滋润我心灵的那片热土”;1996级李宏业同学的文章,叫做“记者站,我实践的摇篮”。此外,廖天彬同学的“圆了一个梦”,封光亮同学的“一段珍贵的回忆”,万卉同学的“我拥有一片亮丽的天空”,李艳艳同学的“记者站,我们相逢在三月”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在记者站的感受和收获。仅从标题看,都能看得出他们对记者站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
2013年3月,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隆重的纪念大学生记者站成立20周年的系列活动,同时又出了一本书,题为《一程山水一程歌》。后来这十几年的校报的老师和记者站的同学,写了很多文章。但早些时候的老记者的文章,由于联系少,难以收录,因而他们把《三月的鲜花》这本小书中的许多文章,都编进去了。但有一篇“记者站师生印象记”,没有编进去。这是1995级一位叫鲍蓓蓓的同学写的,文章写得平实、自然,写了她对指导老师的印象,还写了对记者站的杨汉平、袁通江、李艳艳、廖天彬、毕朝文、钟小荣等诸多同学的印象,是一份真实而简洁的记录,至今读来,也还是让人为之动容。
按成立学生通讯报道组那一年算,今年当是记者站成立29周年了。但按正式成立大学生记者站的那一年算,则为28周年。2013年的纪念活动是按后一个时间算的,那就按这个正式的日子算吧。为表达我对记者站成立28周年的纪念和期许,特地写了上面这些文字,以和现在的校报的老师和学生记者们共勉。
2021年3月12日于理工东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