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罗茂春:“培养模式改革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插上了翅膀”
——龙岩学院生科学院应用型改革实践系列报道(八)
采访对象:罗茂春,教授,学校考评中心主任,1995年至2011年任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采访组:罗老师,1995年至2011年期间,您担任生科学院党委书记,对生科学院早期的办学情况和办学思路比较熟悉,麻烦您介绍一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生科学院有什么经验做法。
罗茂春:好的。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院设立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四个专业。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个培养目标,生科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推行“3+1”模式改革。
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大幅提高实训实践的占比,一些课程的实践学时比例从20%左右提高到近40%,相应地理论学时比例就“砍下来”。理论学时砍下来对很多老师来说是非常痛的。因为课程原来是理论占80%左右的比例,现在把实践比例增加以后,理论学时比例就要压下来,这样就要改革,重新梳理课程的结构,带来了工作量变化。
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们院的态度是明确和坚定的,该砍就要砍。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做到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我们把很多课本里重复的交叉的内容进行梳理。比如说,以遗传学、微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这些课程为例,都有细胞分裂的内容,梳理后侧重放在遗传学课程“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中系统介绍,其它课程就可减少学时了。虽然说,每一门课都有它的系统性、完整性,从教材上来说肯定是这样,都要讲。但是针对学生来讲,这门课讲过的内容另一节课就可以不用讲,所以理论课程我们就把很多交叉重复的内容梳理删掉,然后归类,把理论课“砍到”只占60%左右。
所以,通过梳理,我们开设和调整了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从大一开始,4个专业共同开设《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程》;将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物化学统一为《生物化学课程》;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统一为《微生物学》。
采访组:“3+1”模式改革又是怎么做的?
罗茂春:曾经也听一些企业老板说,大学毕业生到公司的时候,没有动手能力,然后都靠企业来培养,等到培养差不多的时候他可能又跳槽了。所以,我们在借鉴其它相关高校的做法基础上,实行了“3+1”培养模式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把“培养动手能力”这一块提前,在四年里,挤出最后一年的时间,让学生提前去企业实习锻炼。等学生毕业的时候,学生可以留在实习的企业工作,或者到了别的企业工作,也很快就能上手。
兽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行这种模式后,我们很多的实验课可以安排到企业里面去做,也就是说原来课程的一些实验,我们就可以直接在企业中完成。比如说,现在鸡的孵化都是现代化、高度智能化的。像在森宝,鸡的孵化,是几十万个的鸡蛋在厂里实行分批孵化,这在我们实验室是没法做到的。实验室孵小鸡只能够用一个温箱给他创造一个合适的温度、湿度,孵化十几只就了不起了,跟大规模的那种高度智能化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像孵化的实验,就安排到企业中去。还有现代的养殖场也都是高度智能化,全自动的控温控湿。如果没有到现场学习,老师讲不清楚,学生也根本无法掌握。
还有,猪的饲养管理实验也全部安排到生产中去,包括我们现在讲的食物安全,对猪的疫病控制非常重要,比如2018年我国首次发生的非洲猪瘟,至今没有疫苗,没有药物的防控,完全靠生物安全来控制。现在不少企业基本上都非常成功地运用了生物安全技术,在没有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把非洲猪瘟这个病控制住。那生物安全的理论课堂上是要学,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到生产一线上操作。所以类似这样的实验,我们也是安排到企业完成。
采访组:除了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大幅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以及实行“3+1”模式改革外,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生科学院还有什么经验?
罗茂春:生科学院一直跟老师强调要重视科研,鼓励老师把生产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研究成果既可以直接转化,为产业服务,又能反哺教学,为老师上课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素材。
比如说,以前农村,每个农民养一头猪、两头猪,到后来发展到集约化、工厂化。从分散养殖到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以后,就带来了很多的疾病,比如呼吸道疾病的蓝耳病,原来放养的时候,密度低,空气很好,就不容易得这种病。现在把那么多的猪集中在一起,一头猪大概只占地0.6平米左右,这样密集的养殖,空气就会污浊,如果其中有一头猪生病的话,就很容易传播,所以新病就不断出现。
这些问题发生后,我们的老师就去研究有什么新的有效防治的措施。老师们结合生产实际做科研,实时掌握了生产的最新动态,这样上课时教学内容也可以时时得到更新,直接反映本学科最前沿、最热点的知识,老师再也不会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采访组:通过实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罗茂春:通过这样改革后,我们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后,不管是继续考研深造,还是进入生产或销售等企业,都受到了好评;同时,教师的科研更接地气。
例如,进入深圳瑞鹏宠物医院工作的张鑫星、陈阳华、王朝训、卢显涛等毕业生,瑞鹏公司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些学生陆续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担任了公司各分院院长等职务。陈国泰毕业1年就当上南平市一春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厂长。
还有,我们每年安排20—30名学生到广东德兴公司去实习,现在很多学生留在那里工作,像臧传杭、吴志伟、张金锭、赖永盛等同学也很快成长为了公司的骨干。德兴公司总裁姚德辉多次说,7、8所学校的学生在他的企业实习,他最喜欢龙岩学院的学生,不像有的大学培养的学生连风机都不会开。
另外,通过实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的学生考研率和考研质量也提高了。到2020年,生科院考研率达20%,考取的学校也不乏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2012年考取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的动物医学专业杨秋娥,笔试和面试成绩均高于其它重点高校的考生;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高月鸿、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喻枫、2010级生物科学专业翁梦婷等,在厦门大学研究生招考面试时,导师抢着要......
【编者按】生科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下大力气、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幅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实行“3+1”培养模式。同时,引导教师重视科研工作,尤其是面向生产一线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反映学科最前沿信息的科研素材成为老师们上课的生动案例。这些改革举措为生科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插上了翅膀”。
(来源:宣传部 采访组:黄德民 吴彦炯 采访日期:2020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