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我校师生赴第四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交流学习

发布时间:2019-07-29 15:46:52    浏览次数:657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7月23日至7月25日,我校师生一行10人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参加第四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来自中科院所属机构、植物园、标本馆、高校、中小学校、各类教育基地和民间自然教育机构等的160余名代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我校原党委书记郭传杰研究员、汤书昆教授、周荣庭教授作大会报告,秦美婷副教授作分会场专题报告。



会议现场

第四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植物园联盟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承办(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于2016年创办,每年7月在版纳植物园举办,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科学教育从业者和相关专家学者相聚罗梭江畔,已逐渐成长为中国科学教育领域多学科交流的高质量平台,引领国内科学教育、环境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以“在自然教育中深入渗透科学教育”为题,分析了自然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区别及联系,指出在人类历史上第六次科技革命到来之际,需要自然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发展。中国科技大学汤书昆教授,认为目前通常意义上人们对待自然生命世界的态度是利用和保护,都带有明显的“人类中心”立场,他在“生物多样性科普研学:能够促进一种新生命观养成吗?”为题的报告中指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需要思考与多样化生命开展交流的价值观。周荣庭教授以“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HPS教育的探索”为题,从科技史、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的视角结合《小学科学课标》内容,用叙事化、艺术化、新媒体等方式探索二者的融合方式。论坛共设有四个分会场,秦美婷副教授在“新媒体视野下的保护教育”分会场以“科学出版视野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趋势与热点分析”为题,用详细的数据分析向参会人员在展现了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现状。秦老师提议将高校变为植物园的延伸,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可,在本届论坛发布了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的倡议书中被列入第三条倡议:“推动校园动植物资源调查、编目、展示和保护工作,将大学校园建设成面向大学生开展植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阵地,培养高环境素养的未来人才。”



郭传杰书记报告



汤书昆教授报告



周荣庭教授报告



秦美婷副教授报告

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本届论坛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主题,进行5场大会报告、18场专题报告和10场交流分享报告,内容涉及公众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学旅行与保护教育、新媒体视野下的保护教育、新形势下植物园的社会功能。其中,Richard Corlet研究员自2012年起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建立了生物多样性研究组。他以“版纳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世今生”为题,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环境教育者,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生物多样性教育者,如何讲述当地的故事。来自台湾大学的刘奇璋教授讲述“台湾公民科学”的参与理论基础。他提到台湾在鸟类检测,动物路杀,疾病检测,蜗牛记录等等做了很多公民科学项目,通过公众来日常记录,来为科学记录做贡献。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耿宇鹏讲述“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教育”,他认为人工时代的教育:我们要教语一种“孩子们有,而AI没有的能力”。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王闰强讲述了“新媒体技术在青海湖环境保护与科普教育中的应用”,他从中国科普博览团队在青海湖做的信息化与科普结合的工作入手,通过融合网站、新媒体、线下博物馆展览等等各种资源,年度创作科普作品上千个,在各个平台传播。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开展了学术板报交流、文创产品展示等活动。



与会师生合影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文字 顾斐

联系电话 15852875979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