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985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劳动人事学院专家学者当选中国人才研究会工资福利专业委员会会长、副会长

发布时间:2021-05-25 09:40:10    浏览次数:301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官网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5月14日,中国人才研究会工资福利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在上海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召开。此次学术年会的主题为“新发展格局下的收入分配:宏观政策与微观机制”。会议由中国人才研究会工资福利专委会主办、上海大学承办。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等中央部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北京河北山西、内蒙、上海江苏福建安徽、福建、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的组织部、人社厅局、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多家企业的嘉宾共计120余人。

本次会议议程由上午的开幕式、换届选举、主题演讲和下午的分论坛组成。开幕式由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工资福利专委会会长曾湘泉主持,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福利司副司长吴常信、劳动关系司副司长刘燕、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费予清分别对年会的圆满召开发表致辞,在肯定了专委会前期研究贡献的基础上,从新时期工资福利改革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提出了对本次年会的殷切期望。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何宪就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改革方向发表讲话。何宪认为,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已经进入到整体制度研究和分类研究并行的阶段。作为事业单位的三大主体,高校、公立医院、科研单位在性质和定位、人员结构和兼职状况、财政拨款方式、绩效考核制度、行业内部工资差距等方面特点迥异。基于对各地典型事业单位的深度调研,何宪分别针对三类事业单位所面临的独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工资制度改革设想,并表示,该领域任重道远,未来需要更多基于分类研究视角的深入研究。

中国人才研究会秘书长韦智敏主持工资福利专委会理事会换届选举。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再次当选中国人才研究会工资福利专委会会长,增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苏海南为副会长,增补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苏中兴为副会长,增补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福利研究室副主任熊亮担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新一届理事会共由47名同志组成,分别来自各级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充分体现了成员构成的多元化。

主题演讲环节由苏海南主持,演讲嘉宾包括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赵曙明、中国人事科学院事业单位管理研究室主任熊通成、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马君。他们分别围绕数字经济挑战下的国际化人才管理、新发展格局下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挑战与对策、科学核定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总量的探索发表主题演讲。

赵曙明表示,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四大挑战,分别是全球化的挑战、人力资源创新的挑战、可持续的挑战,以及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挑战。而一个国家或者组织的人才竞争核心能力集中体现在其人才发展环境和治理结构方面。这既涉及到管理的灵活性、动态性问题,又涉及到如何从薪酬福利、职业能力开发、工作家庭平衡、主观幸福感等角度形成综合激励。

熊通成紧扣会议主题,全面概括了新发展格局下对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三大要求、面临的十大挑战和十大建议,强调了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方针应该是合理增长、激发活力和均衡发展,改革的核心是要将工资制度的重心从管个人转变为管单位,改革的关键点是基于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和管理需要,开展更为细化的分类工资制度管理。

马君从科学核定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总量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介绍了总量核定目标均值法及其在上海的实践应用。探索了如何运用数据模型、大数据分析方法,实现技术突围,在综合考虑事业单位人员规模、隶属关系、财政来源、公益属性、对当地GDP的贡献率等因素的条件下合理推算出省级水平的工资调控线,从而为核准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总量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提供科学依据。

下午的分论坛分别围绕“高校科研院所的薪酬制度改革”和“企业的薪酬制度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平行展开。分论坛一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王学力主持,上半场重点聚焦于科研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研究。“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我国要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方向对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主力的科研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演讲嘉宾分别基于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研究和实践创新经验角度探讨了科研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方向。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科教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系统梳理了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的背景、历程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国内典型案例,介绍了从政府宏观角度和科研单位内部微观层面出发的双层治理思路。

于全国30多家科研事业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国人事科学院工资福利研究室主任、工资福利专委会副会长何凤秋分析了当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围绕政府治理角色转型、薪酬总量的核定方式改革、内部公平有效的收入分配机制的建立等方向详细探讨了科研单位的薪酬改革路径。

结合研究院的实际改革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局柯文俊探讨了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重点回顾了2011年创新工程实施以来,社科院如何通过六大制度,即报偿制度、准入制度、退出制度、配置制度、评价制度、资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逐步形成基本岗位绩效和创新岗位绩效相结合的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特点的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体系,实现了内部分配以科研能力、科研成效、实际贡献为导向;创新岗位能进能出、能高能低;收入也是能多能少的激励环境,有效地促进了社科院科研事业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分论坛一下半场由苏中兴主持,重点聚焦于高校的工资制度改革研究。三位演讲嘉宾分别探讨了我国高校薪酬治理模式与美国公立高校实践的比较分析,以及兰州大学和上海大学的绩效工资改革实践探索。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高校的收入分配自主权不断扩大,但距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自治能力、实现自主管理尚有很多需要改革的领域。基于对国内典型高校的深度访谈和对美国公立高校实践的案例分析,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工资福利专委会副秘书长汪雯探讨了我国高校薪酬治理的目标模式,提出在宏观层面重点是通过完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和绩效拨款模式,强化政府在薪酬治理中的宏观调控角色,并发挥教师专业组织的优势建立薪酬调查制度,促进高校薪酬的市场调节;在微观层面,重点是通过设置薪酬专业委员会,完善高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并加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构建差别化的绩效薪酬制度,形成内部自我约束机制。

兰州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杜生一介绍了“双一流”背景下兰州大学的绩效工资改革的实践探索,重点回顾了绩效考核体系如何从综合指标向关键核心指标、从数量指标向质量指标、从短周期向长周期进行过渡,以及如何构建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杜生一也向大家分享了绩效工资改革,协同学校治理结构和人才生态环境的变化在兰州大学人才队伍的激励和稳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上海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晋兴雨围绕2020年新的《上海大学岗位绩效管理改革》方案,详细介绍了上海大学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开展的校院两级岗位绩效管理模式的构建、实施,以及所面临的改革阻力。新方案强调院校二级管理和对校内不同类型机构的分类管理。在该方案下,学校根据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成果、教育质量等一系列考核指标对二级学院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拨款,二级学院则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内部分配方案。

分论坛对新发展阶段下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工资制度改革热点问题的探讨引起了各位理事、主持嘉宾和参会人员的热议,充分体现了专委会作为我国工资福利研究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性交流平台的功能定位,也为该领域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