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今年“五一”期间,福建省总工会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因为在社会服务和科研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华侨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创新团队获颁福建省“五一先锋号”荣誉称号。
团队教师带学生去翔安管廊管理中心认识实习
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的华侨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创新团队,是一支年轻的、蓬勃向上的科研教学团队。2014年,华侨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依托土木工程专业招收第一批学生,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独立面向全国招生。2014年5月,华侨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创新团队开始组建。“我们这个团队,现在有教授6名、教授级高工1名、副教授5名、讲师1人,其中获博士学位11人。去年,我们很荣幸获评泉州市‘五一先锋号’。”团队负责人陈士海教授说。
自创建以来,团队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工作理念,致力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凝心聚力服务新福建建设发展。“我们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飞速发展为契机,立足学科前沿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区建设特点,开展了隧道爆破振动效应及控制、地下工程稳定性及控制、新型软基处理及新型基坑支护等技术的研发,取得了诸多原创性成果。”据陈士海介绍,团队依托“福建省隧道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先后为厦门轨道交通、厦门翔安新机场、海沧海底隧道、厦门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泉三高速公路改扩建、泉州海湾大道、新泉州东站(高铁)站前广场、泉州市南北大道漳泉肖铁路、泉港区高铁站周边配套道路等重大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服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团队目前正在参与厦门地铁9号线的规划。”他说。
而在团队成员肖朝昀老师看来,团队在服务地方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就是“接地气”。“我们把握住当前地下空间开发与建设的机会,走到社会生活中,走到一线去,把生活实际问题凝练成科学问题,服务实践和科研产出通过‘接地气’相互促进。比如海沧海底隧道,从工程前期的准备工作,到中期的建设,再到后期运营,我们团队进行了全方位参与。”肖朝昀说。
坚持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同时,团队立足八闽大地,面向全国,适应面向未来国家建设,着力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据团队成员蔡奇鹏老师介绍,7年来团队已培养三届毕业生135人,他们大多服务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建设单位。
团队每学期更依托教研室会议,组织成员深入探讨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科教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并以传、帮、带传统促进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我们强调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团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马时冬教授、吴炳教授、林从谋教授、涂帆副教授和郭力群副教授等先后为团队建设付出诸多心血。”陈士海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队在教学科研方面共创精进、成果丰硕。蔡奇鹏透露,近几年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横纵向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80多篇,出版著作4部;相关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多项研究成果被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采纳,并在建筑业中推广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我们的技术研发成果‘爆破振动特性和结构效应预测及其控制理论与技术’和‘新成岩法透水性地基防渗堵漏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都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6项成果分别获辽宁省、河南省、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他说。
在团队支持下,团队成员也积极进取、争先创优,获得良好的个人发展,先后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名,多人入选泉州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泉州市优秀青年拔尖人才、泉州市高级人才、华侨大学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获得福建省紫金科技创新奖、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福建省“向上向善育人工程基金”项目奖教金,华侨大学师德模范、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
21世纪是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及规划的时代,地下空间的开发必将引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展望未来,陈士海表示,华侨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创新团队会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立足八闽大地,竭诚服务社会”号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服务作为团队发展的动力,始终坚持以服务福建建设发展为目标,一方面加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