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抓机遇、顺历史大势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6月1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成栋楼13楼会议室举办第九期“名师讲坛”。讲坛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耕教授作了题为《哲学的位置在哪里》的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参加讲坛,讲坛由校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庞玉红主持。
报告会现场
庞玉红主持会议
杨耕教授以哲学是一种特殊智慧,世界观与人生观在其中已经融为一体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哲学的显著特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释:一是哲学与人生观、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历史的范畴,不同流派不同哲学家有不同看法和观点。哲学最大优点和缺点就是对哲学是什么没有统一观点。“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哲学就是爱智慧,哲学本身就是智慧,给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智慧。哲学不同与宗教,哲学关注的是人,本身就是一种人生观,人生观的核心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涉及人生意义信仰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伦理学的问题,是世界观的问题。人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就是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就是人和世界的关系。“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哲学”(费希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统一,把握世界,解答世界之谜,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二是哲学与科学、政治的关系。哲学不等同于科学,人生观是哲学问题。哲学研究世界的一般规律,科学研究世界的特殊规律。科学和哲学都是人类理论思维形式,体现两个不同维度。哲学不研究存在一般规律,研究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科学追求真理(知识论),哲学追求真理和价值(知识论和价值论)。哲学以抽象的概念体系反应某种特定的生活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即是科学体系又是意识形态。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想远离政治、脱离政治,但是政治需要哲学。哲学也不能离开政治,政治是经济的体现,哲学家不能不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必然受到政治的影响。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耕教授作专题讲座
庞玉红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杨耕教授的讲座主题突出、逻辑清晰、思想深刻、内容丰实、深入浅出,把宏观理论和微观实践相结合,理论阐释及时回应师生关注的哲学理论问题,学理性和针对性强,有助于全体师生加深对哲学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认真消化讲座内容,要以杨老师为榜样,向杨老师学习,学习他那种宽广的视野、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理论功底、富有创新的思想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理论功底,不断提升我们教学和科研能力和水平,助力一流学科和省重点马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