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我国早期都城研究近年来受到多学科学者的关注。8月10-11日,由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古都学会主办的“中国早期都城制度问题学术研讨会”在雁塔校区崇鋈楼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福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30多个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历史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等领域的70余位学者、学人参加。与会学者主要围绕《周礼.考工记》、史前都城问题、先周西周都城问题、春秋战国诸侯都城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报告、讨论与交流。
8月10日上午,开幕式由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周宏伟教授主持。我校副校长党怀兴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我校历史文化学院萧正洪教授先后致辞。
研讨会采取大会主题报告与分组报告结合的形式进行。每个主题报告的报告、评议和讨论时间为30分钟,每个主题报告结束后,2位评议人及其他与会者都对各位报告者的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度评议与讨论。
开幕式后是第一场主题报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武廷海教授的《‹考工记›成书年代研究 ——兼论考工记匠人知识体系》报告,着重分析了《考工记》的成书年代,指出考工记匠人知识体系也从规划建设史料而成为制度规范的组成部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周宏伟教授的报告题为《‹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新认识》,他认为历代学者之所以对《考工记》“匠人营国”一节文字的含义存在颇多歧见与争议,很大程度上是由汉末经学家郑玄的错误注释所导致;“匠人营国”的对象不是郑玄所指的周王城,而是指西周时代的诸侯大国都城。接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岳连建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付仲杨分别介绍了镐京、丰京遗址近年考古发现的新成果,以及个人在丰京、镐京遗址工作中的体会。
8月10日下午前半段举行第二场大会主题报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阙维民带来了《<周礼>都城规划理念无‘中轴线’思想》报告,认为《周礼》的都城规划所强调的是城乡一体规划,并不存在“中轴线”的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宋江宁研究员以《关中盆地仰韶至隋唐时期地貌与聚落演变研究——以历史地理学和田野考古学为视角》为题,从历史地理学和田野考古的视角出发,分享了自己对关中盆地仰韶时期至隋唐时期地貌与聚落演变研究的新认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张国硕教授以《关于中国早期都城的设都制度》为题,认为中国早期都城较长时段施行一都制,但也有主辅都制、多都制等制度。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吴迪副研究员就《考古所知的东周王城与‹考工记›的关系》为题,认为东周王城的某些考古发现一定程度可以与《考工记》相互印证。
8月10日下午后半段举行第三场大会主题报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吴庆洲教授以《楚文化对春秋战国秦汉都城营建》为题,指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对春秋战国都城营建有重要影响。辽宁师范大学徐昭峰教授题为《城郭的出现及其形态演变》的报告,结合自身研究就早期都城城郭形态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姚亦峰教授以《东吴之前南京古城起源的地理过程》为题,就南京古城的发展过程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变迁进行了论述。
8月11日上午,与会学者分为都城制度研究、先秦都城研究、秦以降都城及其保护利用研究三小组进行报告、评议与讨论。每个分组报告的评议和讨论时间为20分钟。相比主题报告,讨论的主题对象更为广泛,某些学术问题的探讨在某些方面更为深入。
小组报告结束后,会以进行了简短的闭幕式。闭幕式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潘明娟教授、河南大学黄锦前副教授、大同大学王建斌老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讨论情况分别进行介绍。最后,周宏伟教授对大会的成绩与不足进行了总结。
此次会议为继承本校古都学研究传统,推动中国历史都城研究的多学科合作,发扬学术“有用于世”的精神,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上一篇:程光旭书记赴南方科技大学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