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8月21日至22日 ,2021年南京高校“新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培训”在线上顺利开展。本次培训由江苏省仙林大学城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基地(简称“仙林基地”)、江苏省江宁大学城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基地(简称“江宁基地”)主办,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承办,来自全市40所高校的628位新任专、兼职辅导员参加培训。
21日上午,培训班举行开班仪式。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桑志芹、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副处级调研员张丽娜、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李莉、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爱明等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王惠主持。
李莉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她介绍了本次培训的目的,以及仙林基地和江宁基地的相关情况。她指出,当前心理工作形势严峻,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呈现“三多”现象,希望各位老师抓住本次培训的机会,扎实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王惠介绍了培训的具体安排和要求。本次培训,邀请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桑志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周红、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爱明、河海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刘取芝围绕着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不同方面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会务组还将参加培训的老师分组,每组安排来自各高校心理中心的骨干老师做督导,在每次讲座结束后就讲座主题在小组内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并为大家答疑解惑。
张丽娜代表省教育厅致辞。她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议题,省教育厅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将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作为2021年度工作的重点内容。辅导员作为高校“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中最重要的一环,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多方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以生为本,生命至上”的意识。
桑志芹从人本主义的角度,介绍了人本心理学思想怎么应用到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之中。她谈到,当今心理问题的严峻性也带来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严峻性。辅导员是心理健康的动员者、宣传者、实践者,应该借鉴人本主义的思想,从改变态度做起,在尊重、同感、真诚的基础上,开展谈心谈话工作,发现学生的价值和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成长。
郑爱明就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这一主题,展开了阐述。他首先结合文件回顾了教育部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提出掌握大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能力的重要性。他指出心理健康是动态的相对过程,并结合案例帮助大家区分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他强调,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常态,辅导员要善待存在精神疾患的大学生,必要时帮助他们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刘取芝围绕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及时干预与后续跟踪支持这一主题,着重介绍了辅导员如何发现、评估、干预和管理危机。心理危机的干预和管理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难点之一,有时候甚至会带来极大的压力。面对危机的时候,辅导员应该保持敏感和觉察,及时发现、精确评估,以合作的方式对危机进行干预和管理,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外围问题,如关心其他相关学生和家长的情况。最后,辅导员也应该注意自我关怀,从而才能做到“渡己渡人”。
周红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探讨了家校沟通中的压力和困难。她梳理了家校沟通中常见的六方面问题,并分别阐述了在进行危机、突发事件和成长事件的沟通时应注意的要点,鼓励学员们“合作合力,化阻力为助力;共向共进,化压力为动力!”
22日下午,在培训结业仪式中,南京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林炜谈到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咨询工作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能,他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希望辅导员们能够提高站位,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二是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质和工作水平。三是求真务实,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后,他期待辅导员们能够学以致用,共同促进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对新入职的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全覆盖培训,对所有辅导员每3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此次召开新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培训,也是希望帮助新任辅导员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学习如何与学生谈心谈话,如何与家长沟通,掌握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识别的基本技能,从而尽快适应岗位任职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次培训得到了全体学员的高度好评,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他们将带着信心与期待,开始学生工作,为“形成协同协作、同向同行的全员、全过程心理育人合力”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