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湘东、赣西边界,万洋山的北支,距江西吉安市吉州区约130公里,就是被喻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基石”的井冈山。
茨坪革命旧址群、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茅坪八角楼……井冈山处处都有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蜿蜒的山路和蒙蒙细雨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当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在毛委员的带领下,减员严重、组织不健全、军心涣散的起义部队如何艰难前行。“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被这里的人民熟记于心。
信念坚定的井冈山青年
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有众多的年轻教师,王滢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王滢是土生土长的井冈山人,家在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的龙江书院(朱毛会师见证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院校的摇篮、红四军党代会会址)旁。她从小听着一代代共产党员为了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长大,见证着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播下的红色种子茁壮成长。
大学毕业后,王滢回到井冈山。家乡虽好,但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经济也不够发达,看起来并不适合当代“90后”生活。这些年轻人看来很重要的因素,在她眼里却不值一提。
滂沱大雨中,她打着伞给新一批来井冈山培训的学员授课:为保护一枚小小的印章,出生于贫苦农民家的曾宝华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朱德的妻子、女红军伍若兰为了坚守与朱德的关系和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受尽酷刑,最后被敌人残忍杀害……讲到动情处,她几度哽咽。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吊唁大厅四周刻满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共有15744位。而3万多名无名烈士,后人只能用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借以寄托和缅怀。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风雨之中,大大的雨伞也无法遮蔽王滢小小的身躯。有人问她:老师您为什么大学毕业后还要回来呢?她说:“有一次,我给一个小学生团队讲述在这里发生的革命故事时,看到他们低下头,微微啜泣,望着无字碑的眼神充满敬佩,我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不止王老师,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内,还有很多青年教师在默默坚守。他们为传播和弘扬井冈山精神贡献着青春力量。
艰苦奋斗的坝上村
在井冈山坝上红军村,刘阿姨亲切地招呼培训基地的学生进门。她早已准备好午饭的食材: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一些新鲜的蔬菜,等着学员自己动手,做一顿午餐。担心有的学员实在不会做饭,她还提前做好3道菜。不善言辞的她,面带微笑地看着眼前手忙脚乱的年轻人。
坝上红军村
刘阿姨有儿有女,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外打工。2015年,她家的生活还很困苦。刘阿姨身体不太好,为了维持生活,只能打打零工,吃苦受累不说,收入也少得可怜。好在精准扶贫政策来了,同年,刘阿姨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领上了补助。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越来越便利。鉴于刘阿姨家的情况,培训基地将“体验军民鱼水情”的课程安排在她家,她只需要准备一些食材,基地就会按每人32元的标准给予伙食费,只这一项,一年就能为刘阿姨增收1万元。
坝上红军村村貌
刘阿姨说:“我们村几年前就全面脱贫了,路越修越宽,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村里还有了猕猴桃、茶树等扶贫产业,我今年也种了一些,希望来年能有个好收成。”
上一篇:井冈山干部培训红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