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毛会师纪念馆
基地简介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来到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之后,毛泽东和朱德就在龙江书院的文星阁进行了第一次会见。 朱毛会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具有北伐战争传统和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聚集到一起,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而且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井冈山地区的武装割据都有重大意义。
朱毛会师纪念馆于1977年破土动工,1980年5月4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6789平方米,建筑面积3827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827平方米。它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和朱德会见旧址——龙江书院”连成一体。“井冈山会师纪念馆”馆标系谭震林题写。
朱毛会师纪念馆,是一座反映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革命队伍,在党的领导下胜利会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专题陈列馆。类似这样的专题陈列馆,全国仅有三所。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共分六个展厅,即序室;引兵井冈,创立根据地;艰苦转战,千流归大海;朱毛会师,红四军诞生;发展割据,巩固大本营;星火燎原,伟绩垂青史和一个书法长廊。陈列内容主要是介绍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引兵罗霄山脉中段,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暴动农军到达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创建红四军的历史,以及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五军到宁冈新城与红四军会合的艰难过程。
1961年3月,国务院将此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
基地简介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位于井冈山茨坪店上村,与红四军军械处旧址为同一栋房屋,面积304平方米。
1927年12月,工农革命军在宁冈砻市创办了军官教导队,吕赤任队长。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两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以后,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根据中央精神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不久,原军官教导队改为“中国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1928年8月,军官教导队由宁冈茅坪迁至茨坪,梁军任队长,蔡会文任党代表,周子昆任副队长。同年冬,彭德怀率红五军上井冈山后,根据中共井冈山前委的决定,在红四军军官教导队的基础上创办了红军第一所正式学校——井冈山红军学校,校址设在井冈山茨坪的黄竹坳,彭德怀任校长,刘之至、王展程等任教官。
教导队的任务是负责训练红军的下级军官和为地方培训赤卫队的指挥员。学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红军战士和班、排长中抽调,二是由各县、区政府派送。训练时间每期约三个月,每期学员150人左右。训练的内容主要有政治工作、军事技术,政治课占40%,军事课占60%。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经常来教导队给学员上课。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红四军军官教导队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按原貌修复并正式对外开放。
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
基地简介
小井红军医院位于井冈山市茨坪西北面约6公里处。最初取名为“红光医院”。原来的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一起搬迁过来。医院全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32间病房。医院院长曹嵘,党代表肖光球,党总支书记曾志,医务室主任段致忠。
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红五军和王佐部在彭德怀、滕代远等指挥下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敌人在多次进攻不得手的情况下,买通了宁冈县斜源村一游民带路,绕过红军正面阵地偷袭了小井村。在医院养伤的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共130多人因来不及转移,全部落入敌军手中并惨遭杀害,红光医院也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67年当地政府按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
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修复后的红军医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地简介
新遂边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旧址位于茨坪店上村,面积340平方米。
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中,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军民们的生活困难,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制定了“保护中小商人做买卖”等政策,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买卖公平的原则,鼓励根据地内外的中小商人到井冈山做买卖。
1928年夏,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决定在所辖的10个乡中分别设立一个公卖处,在茨坪的店上村创办了这所特别区公卖处。在当年物质极度困乏的情况下,公卖处为稳定市场物价,促进根据地内外的物质交流,搞活红色区域的经济,解决军民的生活之需,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按原貌修复并正式对外开放。
基地简介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械处旧址设在茨坪店上村。
中国红军创立之初,没有自己的兵工厂,武器来源主要靠战场上的缴获。为适应斗争的需要,部队设立修械所。红四军成立后,成立了军械处,负责修理全军的各种武器,以及时供给红军在战斗上使用。在工人们的努力下,军械处成立后不久,不仅能修理各种武器,而且还能制造出自己的武器,如土炮等,还经常帮助当地农民兄弟修理镰刀、锄头等农具,军械处既有力地确保了前方作战,又支援了农业生产,密切了军民关系。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红四军军械处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按原貌修复并正式对外开放。
三湾改编旧址群位于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群主要包括三湾毛泽东旧居、士兵委员会旧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枫树坪、三湾改编纪念馆、三湾改编纪念碑等。
三湾毛泽东旧居原名“协盛和”杂货铺,坐南朝北,分前后两栋,前为店铺后为仓库,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前栋为砖木结构,一进一厅四间,由四只檐柱搭成简易穿斗抬梁木架形成前檐(凉棚)。室内按原状进行了复原陈列,左边上房为毛泽东在三湾时的住室,厅堂陈列了当时召开前敌委员会的场景。同时,两边柜台也恢复了货铺的原状。
士兵委员会旧址原名“泰和祥”杂货铺,座南朝北,占地面积为131.3平方米,为一进两厅干打垒结构,前有四根立柱搭成简易的抬梁穿斗式前檐(凉棚),旧址内进行了复原陈列。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原名“钟家祠”,建于清末民初,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284.27平方米,二进二厅,中有天井,前有廊檐,两脊筑有五岳朝天封火墙,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建筑。
枫树坪又名社官坪,是三湾村村头一块平坦的开阔地,面积约为450平方米。由一棵大樟树、两棵枫树组成,三棵树紧连一块。其中樟树高大茂盛,树冠约有150平方米,树下立有一尊老红军李立捐赠的毛泽东铜像。2012年,南京军区在枫树坪旁捐赠了三湾改编主题雕塑。
2003年,永新县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三湾改编纪念馆进行改扩建。该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3平方米,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再次对纪念馆进行陈列改版,改版后的陈列面积达1500平方米,分“历史转折、始创新型人民军队”、“三湾改编、确定党指挥枪原则”、“精髓传承、构筑政治建军格局”、“军魂永驻、铸就不朽红色丰碑”共四个部分展出,通过图片、实物、雕塑、场景、蜡像以及声、光、电等表现手法全面展示了三湾改编的全部内容、重要作用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三湾改编纪念馆全景
三湾改编纪念碑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钟家祠)
三湾毛泽东旧居(协盛和杂货铺)
基地简介
行洲,又称小行洲,位于井冈山南面,距硃砂冲哨口5公里。古时候这里人烟稠密,是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当地人称为“行洲府”。
红军来到井冈山后,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刷写标语是重要的形式之一。1928年五六月间,红四军在行洲村的民房墙上写有“实行马克斯 (思)主义,实行共产主义”等30多幅标语。这些标语不仅涉及的范围广泛,而且内容极为丰富,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及红军宗旨的;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恶行径的。这些标语是研究党史、军史的可靠资料依据。
1929年1月以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会剿”失败,在白色恐怖中,行洲的许多房屋被烧毁,而这些标语群却得到群众的保护。人们用一层黄泥巴把整面屋墙都糊起来,标语也被覆盖在里边。解放以后,人们剥去泥巴,一行行大字赫然在目,虽然年代已久,但字迹仍很清晰。这是井冈山革命遗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