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南京理工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打造赛教融合模式 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记我校在第七届“互联网+”大赛中斩获佳绩

发布时间:2021-11-04 16:18:25    浏览次数:365    来源:南京理工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三维传感技术可以使机器感知三维世界,这是一切制造自动化、智能化、再创造化的新起点。”“其中的关键词是快速,快速意味着效率,效率意味着生产力。”如同品牌发布会的现场,光影感知团队的主讲人钱佳铭同学用全视频模式,声光影互动,清晰全面的展示了快速三维传感技术研发和运营中的创新维度、产品形态、竞争优势。

这是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中的精彩一幕。在本次大赛中,我校参赛项目从228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5金9银,金奖数、获奖总数均为历史新高。我校的赛事组织工作也被高度肯定,不仅蝉联“高校先进集体奖”(全国仅20所高校),还斩获了教育部首次评选的“国际项目优秀组织奖”(全国仅10所高校,江苏省仅我校获得),成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同时获得这两个奖项的高校。



我校蝉联“高校先进集体奖”并获得“国际项目优秀组织奖”

引擎驱动,铸牢创新创业根基

“互联网+”大赛是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平台,在全国各项科技竞赛排行、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今年,我校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凝聚了师生的智慧和汗水。

双创学院徐建成副院长说,“这两个奖项充分肯定了我校的赛事组织工作。本次大赛得到了全校上下的高度重视,为加强赛事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校领导亲自挂帅,组建大赛组委会;双创学院发挥引擎作用,联动各单位、各学院将大赛各项具体工作落实落细,形成了‘大赛组委会→各相关单位、各二级学院→学院双创联络人→参赛团队指导教师、团队学生’的完善工作体系,确保在每一阶段的备赛工作均能落实到位。”

为进一步强化内驱动力,学校不断优化相关政策,加强条件保障。制定出台《南京理工大学工信创新创业奖学金评审实施办法(试行)》,提供政策激励;统筹资金,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和实践教育项目;学校设立“互联网+”大赛专项经费,统筹支持竞赛项目视频制作、学生实践能力拓展,以及对师生参与竞赛的激励;为进入孵化园的创业团队,提供1-5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为创业团队提供法律援助、工商税务、知识产权、融资指导、贷款申请等一站式服务。

强化内涵,回归教育本质

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构建课程、训练、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了落实好党代会精神,大赛组委会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

参加大赛的季诗翩同学在朋友圈写到,“这几个月的收获和成长远超奖牌的符号价值。”学校以赛事组织为抓手,下大力气打造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赛事与课程目标相融合、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与课程教学方法相融合、与课程师资队伍相融合、与课程考核方式相融合,实现“五融合”的目标。以《科技创业商业计划》课程为例,课程老师夏凡吴双介绍说:以赛事《评价标准》为参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的融合;针对工科学生对商业模式普遍不理解的共性,通过比赛案例分析统一讲解,达到教学内容的融合;按照大赛以团队报名参赛的要求,在课堂上将学生以项目为单位分组,通过组队的形式角色化学习,达到教学方法的融合;针对创业项目的跨学科特征,组建和培养跨学科师资,达到师资团队的融合;以分组讨论为主的过程评价与以路演为主的终极评价相结合,达到考核方式的融合。



《科技创业商业计划》课程

研判形势,掌握赛事主动权

本届“互联网+”大赛设置高教主赛道、红色逐梦之旅赛道、产业赛道、国际赛道等4个赛道和12个项目组。与往年相比,项目更多、规则更复杂,这给赛事组织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双创学院针对本届大赛新变化,深刻理解和吃透大赛文件,全面把握赛道设置的精神内涵,研判形势,做出了赛道全覆盖的重要决策。

双创学院副院长赵茜指出,“互联网+”大赛已经不仅是一场比赛,而是一场深层次的变革。实现赛道全覆盖,既是为了掌握主动权,也是希望通过大赛提升师生的双创意识,汇聚起双创改革的大众力量。如本届大赛新增的产业赛道,采用“揭榜挂帅”的模式,目的是把教育端与产业端连接起来,促进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在打磨参加产业赛道的项目时,指导教师着重提升学生对产学研的认识,强化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成长组项目遴选时,发动校友会和学工处,对近五年毕业的优秀校友进行广泛动员,比如成长组的金奖项目“安夏科技”,就是在近年创业的校友中进行挖掘获得的。

同时,双创学院敏锐的觉察到国际赛道项目的组织将成为竞争舞台上成败的关键点。因为主赛道晋级国赛的指标是有限的,但是通过国际赛道可以争取更多指标。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国际赛道的组织存在交流不畅等诸多问题,但是双创学院克服重重困难,充分挖掘各学院资源,紧紧抓住了国际赛道的机会,成功复活3个主赛道项目进入国赛,也为我校赢得了“国际项目优秀组织奖”。

正是得益于科学的顶层设计,本次大赛我校实现了三大突破:首次实现总决赛项目所有赛道全覆盖;首次实现成长组金奖“零”的突破;首次实现红旅赛道银奖突破。

科学备赛,确保赛事成功

“互联网+”大赛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全面展示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舞台。学校认真总结和研究学校各类赛事的组织管理经验,以大赛组织为牵引线,以项目准备为着力点,将备赛过程“标准化”、训练模式“多样化”,力求增强项目竞争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起科学、全面、有效的备赛体系和育人模式。

双创学院李苗青老师对大赛的标准化流程如数家珍:以一届大赛的结束作为下一届大赛的起点,在每年年底开始第二年大赛宣传和项目遴选,营造备赛氛围,挖掘种子项目;在收到国赛文件后立即召开动员会,发动各学院报名参赛,遴选拔尖项目;举行校赛训练营,帮助拔尖团队再强化;通过校赛选拔优秀项目进入省赛;打磨省赛中优胜项目推荐至国赛;在国赛前召开出征仪式,鼓舞士气;在总决赛后召开总结表彰大会,总结经验再出发。



学校精心组织备赛工作

由于“互联网+”大赛采取“路演+问答”的竞赛形式,学校专门开展针对性的多样化训练。训练营的辅导既有“一对一”也有“多对一”;参赛的项目既能在实验室研究也要经得起企业实践;参赛的学生既要学习掌握路演技巧也要全面提升语言仪态素质。最终,我校参赛项目以最佳状态呈现在评委面前,确保大赛圆满成功。



学校组织开展项目辅导工作

“翻过了一座山,还要去攀登更高的峰。”第七届“互联网+”大赛已经圆满落幕,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如校长助理李强所说,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在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征途中,南理工人正在以昂扬奋斗的精神和矢志报国的情怀,长风破浪,砥砺前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