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

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培训

211 双一流
咨询电话:
400-0815-589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南京师范大学>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学校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在线获取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 培训主题:
  • 参训单位:
  • 参训人数: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验证码:
  • 备注: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薛城遗址发掘与宁镇地区早期文明”论坛在南京高淳召开

发布时间:2021-12-15 10:04:23    浏览次数:411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12月10日,“薛城遗址发掘与宁镇地区早期文明”论坛在南京高淳召开。校党委书记王成斌,南京市文旅局副局长颜一平,高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勇,高淳区副区长洪伟,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崔欣伟出席论坛。我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社会发展学院党政主要领导等参加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论坛。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高淳区文旅局联合举办,以薛城遗址2021年度开展的发掘工作为契机,兼以梳理宁镇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脉络,进一步认识考古新发现在构建中华文明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瑰宝、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上午,与会人员参观了薛城遗址工地、南师大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主任王志高教授介绍了薛城遗址1997年的发掘及考古教学基地的建设情况。考古现场负责人徐峰教授带领与会人员参观了今年考古工作的A、B两个发掘区及文物库房。其中,A区位于遗址东北侧海拔较高的台地上,发掘面积为100平方米,揭露了相当于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区。墓葬内出土较多的为陶器和玉石器,另有一处用蚬壳堆塑起来的“龙形”遗迹,是本次发掘的亮点;B区位于遗址的西南侧,发掘面积为50平方米,发现较多的为柱洞和灰坑,出土有石镞、石锛等石器及纺轮等陶器,这些遗迹遗物为探索当时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线索。参观过程中,现场的专家、领导对基地的建设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建设的指导意见。



下午,与会人员就“薛城遗址的发掘”与“宁镇地区早期文明”两大主题开展学术探讨。南京市文旅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颜一平,高淳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勇,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剑教授分别致辞。本次薛城遗址发掘的现场负责人徐峰教授汇报发掘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9月,高淳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启动薛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经过近三个月的发掘,目前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60余座、蚬壳堆塑遗迹1处、红烧土遗迹1处、新石器时代灰坑20余座,出土陶器、玉石器和骨器100余件。本次考古发现对于探讨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生态环境、生业经济、墓葬习俗、贫富分化、社会复杂化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尤其是最新发现的龙形蚬壳堆塑遗迹十分罕见,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与会专家对薛城遗址的发掘及宁镇地区早期文明发展进行学术交流。经过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发掘流程规范、组织科学、工作严谨,并取得了较好成果,对探讨宁镇地区早期文明发展、社会复杂化进程有重大意义。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敏研究员尤其关注堆塑遗迹,认为其形似鳄鱼、栩栩如生,而鳄鱼即龙的初形和原形,故评价其为“江南第一龙”。同时,专家们也表示本次发掘对于研究宁镇地区聚落考古、早期文明化进程同样重要。






“薛城遗址发掘与宁镇地区早期文明”论坛在南京高淳召开

在认真听取与会专家的学术交流研讨后,王成斌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高校是培养考古人才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南师大考古学科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境、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果,并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考古和文博的专业人才。在学校和地方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师大在薛城遗址建设了考古教学实习基地,也取得了一定的考古发掘成果。最后,王成斌对后续的考古发掘和实习工作提出要求和希望,指出要积极做好遗址的现场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咨询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