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网站

  • 已认证

  • 机构名称: 法商培训中心
    机构地址: 重庆沙坪坝区杨公桥(地铁站)2楼
    联系电话: 400-689-9758
    注:以上信息由 继续教育培训网 实名认证采集,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当前位置:继续教育培训网>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法商培训中心> 机构新闻>
培训动态
机构新闻
时政要闻
头条新闻
服务热线:
400-0815-589

新闻中心THE NEWS CENTER

十四万英烈谱写红色史诗

发布时间:2019-08-22 17:36:18    浏览次数:1326     来源:公众号:读档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长长的“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上,按姓氏笔画写着密密麻麻的14万个名字

位于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的列宁小学旧址

戴雪舫、戴先伯、戴先诚、戴先治、戴克敏、戴华堂……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长长的“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上,按姓氏笔画写着密密麻麻的14万个名字,其中可以看到很多是兄弟,是父子,是叔侄,甚至是姐妹或母女。

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戴克敏,21岁时参与领导黄麻起义,随后创建了柴山堡根据地和红三十一师,26岁时为革命牺牲。戴家一门忠烈,全家有14人参加革命,其中11人英勇献身,2人病逝在工作岗位,仅有戴克敏胞妹戴觉敏幸存。

这样的革命家庭,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还有很多。

十四万英烈谱写红色史诗

有一组数据,令人肃然起敬:在红四方面军的序列里,曾经每3名红军战士中就有1名是红安人,每牺牲的4名红军英烈中就有1名是红安籍。

有一种精神,让人为之动容。

大别山区,仅红安县就有14万人参加革命英勇献身,其中登记在册的烈士22552人,而更多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他们的英魂融进了红旗,融进了党徽,融进了这片土地永不会磨灭的民族精神里。

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处处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这片红色的大地,由烈士的鲜血染就,由英雄儿女的丹心铸成。

面对黑色的死亡,大别山儿女没有退缩。红旗在这里树起来、扎下根,就不曾倒下。

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将分散在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伤病员集中起来,重建红二十五军,吴焕先任军长。“鄂豫皖根据地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丢,大别山的红旗不能倒!”因为革命,吴焕先的家遭土豪劣绅血洗,幸存下来的母亲和妻子将乞讨来的几十斤大米和十几个鸡蛋送到红军部队后,相继去世。

破家干革命,毁身纾国难。

这些革命先烈,多数未能在父母膝前尽孝,却是千万受压迫求解放的百姓的孝子;他们为革命献出最后一个儿女甚至未及留下子嗣,向着中国光明的未来,以我血荐轩辕,为后世开太平。

“妈妈告诉我,红军到了,我们要去拥护红军。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拥护红军?妈妈说:红军是我们自己的军队。”

“姐姐缝了一个布袋,绣上拥护红军四个字,挂在墙上,每日抓米一把,积少成多,预备送给红军吃。”

——这是20世纪30年代,红安县七里坪镇列宁小学的国语课文中的两段话。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

——这是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歌词,这首歌随着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一人唱过万人传”。

这些课文和歌谣传唱出了“长征密码”,也道出了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密码——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唯其如此,无往不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教育培训网声明】网站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

干训热线
400-081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