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长,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发起人
“2022年预计在国家重点帮扶县和搬迁安置点,投建500个康复健康小屋。”日前,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教授两会期间提交的《在全国普及推广“康复健康小屋”,促进农村基层健康》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支撑体系,筑牢健康中国的基层网底。
回望2021年,凌锋教授已带过“小屋”上两会,并后续捐建百所小屋献礼建党百年。她缘何持续情牵小屋,心系康复,惦念乡村?凌锋教授向记者讲述了“在最边远之地,也在你我身边”的医疗扶贫故事。
“小”脚丫 大天地
凌锋教授办公室墙面上,贴着两张长1.2米、宽0.9米的大表格——康复健康小屋落实表,包含160个国家级乡村振兴县列表及辖区安置点,其中不少县名已盖上红色“小脚丫”印章。这些小脚印,代表她走过的足迹。
过去一年,她带领团队已在12省、30县的100个乡村捐建了100所康复健康小屋。
心之所系,行之所至。
时光回溯到2017年,凌锋教授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志愿医生团队,通过“义诊、扶贫、救灾、援外”等方式,精准支援贫困地区医疗机构建设、救助弱势病患群体。
彼时,在两张写满原国家级贫困县名称的表格上,志愿医生到过之处,也盖有诸多红色“小脚丫”印章。
吕梁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他们翻山越岭,风雨无阻,不取报酬,全力奉献。
每到一地,志愿医生通过“调研、解决、带回、培训、联络”五个任务,免费义诊、手术,了解当地政府、医院、医生及患者需求,提供培训平台,构建跟贫困县医生的联络圈。为每一县执行12项技术帮扶清单,在清单帮扶下建立192个工作站。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就是:给当地留下走不了的医疗队。
从2017年初到2020年底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中国志愿医生队伍发展至3500人,奔赴200多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义诊23600人次,培训村医10000多人。
无数脚印踏过贫困地区的山山水水,诸多病例深深触动凌锋教授心弦:24岁截瘫男青年,手术后仅做了一个月康复,8年换了4个轮椅;一千多人口的村子,有六七十个残疾人;部分村民患有长期慢性病,甚至失去工作生活能力……
“我国数千万残疾人,大概仅三成接受过康复治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及性的问题。农村有不少老人、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康复服务的需求巨大。而多数村医受医疗水平限制,村卫生室里也没有配置康复器材,难以指导病人康复。”这让她萌生了在基层推广康复健康小屋的想法:“让更多人能够在家门口获得帮助,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2020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脱贫攻坚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健康,农民健康亦是健康中国的一部分。
同期,“康复健康小屋”建设计划,在凌锋教授心中成形,希望以此为乡村百姓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当地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小”提案 大民生
田垄巷陌间的民生民情,化为凌锋教授案头高质量的建议。
2021年初春,凌锋教授第一次带“小屋”上两会,提交了《向村卫生室投放“康复健康小屋”》的提案,北京凌锋公益基金会计划为原国家级贫困县的村卫生室无偿捐赠小屋。作为与国家大政方针、民生问题紧密相连的公益项目,以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规划中的小屋什么样?“30平米左右,有常用康复器材及诊疗设备,能够满足简单的慢病防治需求,方便村民就近康复。”凌锋教授介绍,小屋主要投放在国家级乡村振兴县,及人口超1000人、卫生室有2名村医、志愿医生到访过的原贫困县地区。
“家门口”的小屋,如何可使用、宜推广、能持久?凌锋教授介绍:物、人、网,缺一不可。
以硬件设施为基础,根据当地需求,为老年人、残疾人、妇幼、慢病人群等提供康复训练器械,包括心电图机、中频治疗仪、立式保健频谱治疗仪、卧式保健频谱治疗仪、滑轮吊环训练器、康复训练平行杠等,满足基本需求。
以志愿医生为抓手,在每个小屋建立村医帮扶工作站,给予定期指导。开展专家义诊、病例讨论、基层适宜技术培训、学科对口长期援助等帮扶活动,一方面提升村医的能力和水平,让其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稳基层、强基层”;另一方面,能够让村民直接受益于医生诊疗能力水平的提升。
以互联网助医平台为依托,利用学习软件,为乡村医生提供寻医问药、病例求助、远程会诊、慢病管理等服务,村医通过网上学习,提高疾病防治技能。此外,小屋还可进一步延伸为科普宣传教育点、残疾人活动点,志愿医生慢病防治的义诊定点帮扶基地,在注重“输血”托底的同时,更注重增强“造血”功能。
作为重点提案摘报及政协调研项目之一,小屋建设蹄疾步稳。江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黑龙江、青海、宁夏、甘肃、河南、海南……小屋跨越不同地域,次第铺展。
志愿医生在小屋建立了100个康复专家工作站,每个小屋都有一名志愿医生定点帮扶3年。截至目前,小屋暨志愿医生项目受惠总人数达10万余人。
“100个小屋像100颗闪闪的红星,带着爱的温暖撒在乡村田庄,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2022年500个小屋的任务,能汇聚和传达更多慈爱和善良!”凌锋教授满怀希冀,目光坚定。
“小”空间 大作为
2022年两会前夕,中央1号文件发布,再次把乡村振兴、惠民生、强基层的工作提到第一重要位置。
不同的春天,同一个会场。3月4日,凌锋教授再携“小屋”上两会:“希望可以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实现‘十四五’期间建立10-20万个小屋以及中国志愿医生工作站的目标。”
小屋子紧跟大时代。在凌锋教授看来,小屋不只是配置器材、寻医问诊的一方斗室,更是承载健康教育、传播志愿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希望之所。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方志敏烈士曾在此创办革命根据地,首批小屋坐落于其中5个村落。志愿医生走进龙门畈乡钱家村卫计服务室,开展爱心义诊活动。百余位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赶来问诊,纷纷对小屋竖起大拇指,希望“多多开展便民助医活动”。
“好多村民受益,还赠送了锦旗!”河北省唐县高昌镇贾庄村卫计服务室乡村医生张振英有动力、也有信心为更多村民提供康复服务:“村里很多老年人有肩颈腰腿痛、脑血管后遗症,小屋免费提供家门口的服务。村民做康复治疗的同时,还能从电视上学习日常保健知识。”
“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搭建平台,把基层卫生事业管理打造成全省标杆。”海南省五指山市把建设小屋列入政府惠民生的大事之一,计划在全市建立30个小屋,让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无死角覆盖。
“对于发展我国初级卫生保健事业、健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稳定村医队伍有积极意义。”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赴江西革命老区开展卫生“三下乡”活动时,实地调研了上饶、鹰潭地区的小屋,给予高度评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离不开健康。”小屋1年内相继落地100所,并获得普遍认可,实属不易。
这背后,是争当“行之实者”。
小屋自建立以来,得到了国家、市县等各级政府和企业、有关组织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也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援助。
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已有5000多位医护人员注册,他们行遍236个县次,义诊3万多病人。我校诸多医务工作者,也积极投身志愿医疗行动,源源不断贡献着首医力量。
首都医科大学牵头成立的健康中国志愿服务总队,发挥医学院校志愿者优势,与中国志愿医生和乡村医生结成帮扶团队,形成“1名总队协调员+1名本科生志愿者+1名村医+1名研究生志愿者+1名中国志愿医生+1名地方主管负责人”工作小组。70余名首医志愿学子参与其中,与村医对接进行健康教育线上课程指导、乡村常见病医学知识科普、乡医及乡村卫生现况调查等工作。
帮扶团队总体协调员、我校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刘俞祺同学,真正感受到“打通健康最后一公里绝不是一句空谈”:“村医告诉我们小屋真能帮助他们提高,是有利于百姓的!同学们也会以志愿医生专家为榜样,帮助更多村民。”工作小组一对一联络员、我校2021级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张家栋同学,在帮助村医完成学习课程时,深深感受到医学生肩上的重任:“希望我们一起点亮志愿精神,为健康中国助力。”
这背后,是心怀“国之大者”。
作为拥有49年党龄的老党员,凌锋教授带领团队重走长征路,在革命老区为群众减轻“看病难、看病贵”的“烦心事”,用实际行动学习百年党史,继承长征精神。“为百姓健康,我愿贡献自己的一切!在为他人的道路上,一定会有更多战友加入,队伍会越来越壮大。”
作为从医50余年的资深医者,凌锋教授坦言医学的本真就是用心和技术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自2000年来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工作,凌锋教授曾同时期担任神经外科、介入中心、康复科3个科室的主任,并建立首都医科大学神经介入研修学院,致力培养中国介入神经放射高级人才。数十年神经外科医生工作,让她对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有深刻理解:“康复是全年龄段的需求,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是并行的。遗憾的是,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师缺口极大,农村地区的资源分布不均衡,推进康复进基层是一个巨大工程!”她思考建立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长效机制,建议修改《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康复医疗需求。
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凌锋教授着眼于更长远的时间轴,针对民生大事要事,提出因应之策。今年两会,她的多份提案围绕“广大基层的健康保障”建言献策。她期待红十字会对中国志愿医生队伍加以指导,希望更多医学生和医护人员投身志愿服务;建议国家乡村振兴局将小屋作为抓手之一,鼓励被帮扶县多建小屋,以点带面覆盖更多区域,惠及更多基层机构和人民群众……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广袤乡村大地上,始终活跃着诸多如凌锋教授一样的首医人和志愿者,他们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百姓,用跋涉与坚守,进一步筑牢健康中国的基层网底。踏着春天的脚步再出发,凌锋教授有期待,更有信心:世界变好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多做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