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继续教育培训网院校库!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同心战疫,学无止境。封闭管理以来,学校线上教学有序开展,各学院网课异彩纷呈,在确保教学任务的同时,老师们快速适应授课方式的改变,探索适合线上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网课的内容呈现和讲授效果。“防疫不松懈 网课也精彩”专题推送将为大家展示学校线上教学的“十八般武艺”。
民商经济法学院 蒋玮 《民事诉讼法》
蒋玮,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民商经济法学院民事诉讼法教研室专任教师,甘肃政法大学校级一流课程《民事诉讼法》负责人,长期从事民事诉讼法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民事诉讼法》课程混合式教学不是简单的“先线下,再线上”或“先线上,再线下”的前后相继教学流程运作,而是共时性、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融合贯通。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并非局限于往常的教材内容,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过往内容的教学效果,将教学内容从书本知识扩展到社会发生的时新内容,从专业性的知识扩展到包含思政、文化通识的多维度内容。教师事先对丰富的各类网络学习资源(包括指导性案例、典型事例、本学科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立法司法实务最新动向以及关联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辨别,筛选与《民事诉讼法》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加工、改编以引入各教学环节中,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自主学习需要。
疫情当下采用网课方式教学,老师“多提问、广拓展”的教学方式显著提高学生听课专注力,在课堂上听到老师最多的提问方式是“为什么”,在一个个问题下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真求知精神。对我而言,“紧张刺激”的课堂氛围带来的民诉知识高效学习是十分实用的,希望老师继续加大提问力度但可以适当降低个别问题的提问难度,让学生在疫情下保持良好学习态度,保证宿舍学习氛围。总的来说,通过这门课程,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了解到民事诉讼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民事诉讼,以及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学到了许许多多自己觉得非常受用的知识。
------2020级法本9班贾禾
环境法学院 鲁冰清 《环境资源法》
鲁冰清,环境法学院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主讲《环境资源法》课程。基于《环境资源法》的特点,鲁冰清老师的授课风格主次分明、深入浅出、紧密联系实践、形式多样、循循善诱,幽默风趣,线上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一、拓展教学内容、使课堂“活”起来。在教学中穿插国内外相关的环保经典视频与经典环保事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二、引入前沿成果、使课堂“新”起来。在知识点讲解中,不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引入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学术素养。三、组织案例讨论、使课堂“动”起来。在重点知识点设置案例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加强互动考勤、使课堂“严”起来。授课过程中经常随机提问,实时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到课情况,并在课后布置思考题,鼓励独立思考,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丝路法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马凌 《国际法案例研习与实务》
马凌,丝路法学院国际经济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国际法案例研习与实务》是丝路法学院为涉外法治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特色专业课,以案例教学为主,讲授为辅。通过对国际法院著名案例判决的研习,从实例中学习国际法知识。教学方式为双语,以英文原文判决为素材,通过学生预习、课堂讲授、讨论,学习原汁原味的国际法院判例,深刻理解国际法学基本理论。自3月7日起全面开展线上教学以来,马凌老师利用腾讯会议+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课堂上马琳老师紧密联系时事新闻,结合近期俄罗斯与乌克兰武装冲突,通过对“石油平台案”判决的研习,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行使自卫权的条件,以及国际法禁止使用武力与武力相威胁之原则,并学习如何从国际法角度解读俄乌冲突。
马克思主义学院 常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常倩,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常倩老师主讲的课程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课程主要通过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及1949年以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建设史。通过国史、国情的讲授,使学生明晰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改革开放、选择了社会主义。一方面加强课程的思想性,即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授课中,潜移默化的向学生灌输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另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引发学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智慧,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
常老师的课堂生动易懂,运用一些典型的例子把我们带入课堂,使得同学们在课堂上的集中力较高,一节课下来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比较牢固。常老师的课比较有意思,老师很亲切,是一个很不错的老师,同时也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近代史纲要这门课在以前的认识里是一门历史课,但在常老师的讲解中我们能够重新认识到这门课是扎根于历史,注重于提升同学们的政治认识。总得来说,常老师擅长于寓教于学,让学生对这门课有很浓厚的乐趣与兴趣。
——2021级市场营销本科班卢阳
人工智能学院 金涛 《视听资料校验实验》
金涛,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省级教育教学创新创业名师,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与电子取证教研室主任。主要承担课程有《网络攻击与防御》、《视听资料校验》等课程。《视听资料校验实验》为独立实验课,着重介绍了声像资料鉴定的定义、原理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语音学的基础知识、案件语音的听觉检验、案件语音的声学检验、图像采集与处理、图像检验、计算机存储资料检验和视听资料整体性检验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语音学基础知识和原理、语音声学检验鉴定的方法、图像处理与检验基本原理、计算机取证的基本理论等知识点。本学期由于疫情,视听资料检验开展线上教学,老师采用钉钉网络授课和学习通在线教学同步进行。PPT线上授课、同步授课视频实时上传学习通、通过学习通点名等方式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习通同步视频上传后,还有各种学习资料同步上传,教师设置了任务点让学生同步学习,方便了学生自学和进一步拓展课外知识。为了方便学生反复观看视频,提供了上课理论课授课视频和实验课在线授课视频,另外提供了课外学习视频,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自学视频,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果。
外国语学院 孙靖丽 《人文经典阅读》
孙靖丽,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目前担任英语专业专业课教学,所授课程包括《人文经典阅读》、《西方思想经典导读》、《美国文学》、《英语演讲与辩论》等。《人文经典阅读》课程是英语专业核心必修课,在学生二年级开设。本课程以英美名家散文为载体,引导学生欣赏英语语言文字之优美、行文逻辑之流畅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本课程的特色为强调中西合璧,尝试将西方经典人文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进行有机地结合,以期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达“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一、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重新构建云端课堂;二、加强师生互动沟通,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三、课后及时反馈督促,巩固拓展学习成果;四、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司法警察学院(公安分院)马磊 《心理健康教育》
马磊,司法警察学院(公安分院)副教授,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主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政务礼仪课程。为做好在线教学,马磊老师积极参加培训,认真学习了雨课堂的使用、基于课堂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和开展、翻转课堂实施,提前准备课程大纲、教案、课件和教学进度计划表。通过采用“讲+学+练+讨论+反馈”形式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表达沟通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将其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能有效的自我调节。授课内容能紧密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从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表达自己、控制情绪等方面,开展理论讲解和自我调适辅导,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而且对于稳定情绪,培养积极心理,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经济学院 赵虎林 《宏观经济学》
赵虎林,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各总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及其调控政策,从而解决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调控四个部分。心怀“国之大者”,必有大的视野,大的思路。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疫情冲击下,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宏观经济学是一门有助于学生树立经济全局理念的课程,也是引领学生穿越经济迷雾、认识总体经济运行规律的课程,更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宏观经济思维的课程。
学生说:“自疫情发生以来,阻隔了老师与我们线下面授的机会。虽然课堂整体是以线上的方式进行,但是赵老师带给我们的课堂依旧很精彩且多样化,通过四周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老师教学有非常清晰的逻辑思维,对书本整体的熟知度非常高,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通过举例论证,精炼总结等多种方法变得简单易懂,同时还教授我们了解各类经济数据的途径方法。授课的同时不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基础理论知识带我们了解整个国家甚至世界的经济环境及状况。感谢老师对我们的辛勤付出。”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陈京晶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陈京晶,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原本平静的校园生活被打破,学生们响应学校号召足不出户,教师们再一次开启线上教学模式。陈京晶老师主要教授课程为新闻道德与法规,广播新闻报道,媒介调查,公共关系学,广告作品赏析等。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导互动,老师加以引导。一、择优而取,多平台取长补短,提升授课效率。二、推陈翻新,打破旧有线上作业模式,提升教学转化率。针对《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内容特点,陈老师鼓励学生制作、发布自己的音频作品,提升了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率,深入发掘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说:“《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这门课程很有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网课的缘故,我更爱它了一些。课程中,可以在公屏畅谈的感受很好,也许正是因为躲在盘根错节的IP地址和屏幕背后,我才有勇气在这样的课堂上发言。在这样不断和老师、同学们“切磋”过程中,我逐渐了解了如何在采访过程中理清楚事实的逻辑线,怎样去思考事实背后所呈现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
公共管理学院 王秋敏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王秋敏,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大系统当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具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即以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密切联系实际,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突出其公共性的特点,需要将“服务、责任、参与、互动、合作”这些公共管理理念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通过组建学习团队,创新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理性商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心灵和思维充分接受公共行政精神的熏陶,在努力付出和点滴收获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平等协商、服务于共同目标的良好习惯和高度的责任感。
法学院强文燕《刑事辩护》
强文燕,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侦查学。在法学院刑事诉讼法教研室从事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学、律师实务、刑事辩护等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刑事辩护》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刑事辩护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实践课。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刑事辩护理论与刑事辩护实务两方面。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刑事辩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基本理论与基本分类等。实务部分主要包括不同诉讼阶段刑事辩护的特点、要点以及常见刑事案件的辩护要点及操作技巧,还有刑事辩护律师的执业道德及风险防范等内容。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刑事辩护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各项证据规则的具体内容、具体要求,熟悉刑事辩护的理论体系、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刑事辩护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案件辩护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刑事辩护理论素养,以适应未来司法实践、法律服务和有关理论研究的需要。